2025年4月30日,淮安区老科协领导组织我们部分老同志调研河下古镇罗柳河水环境治理和淮安民间博物馆活动。
我们从魁星楼下集中出发,沿着罗柳河道边逶迤前行,徜徉在石板人行道上,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街巷古建。眼前这些古建上每块砖、每片瓦似乎都在向我们诉说它们的沧桑岁月,我走着古道,思绪穿越千年,对古镇河下前世今生浮想联翩。
古镇河下的风雨洗礼
二十世纪60年代初,我在湖心寺淮阴农校就读,当年农校学生周日假期活动也就在河下这个小天地里。多是在湖嘴大街理发店花八分钱剪个头。那时河下只有湖嘴大街一条南北通道,我们只有沿着这条通道向北右拐弯,可见到河下更大的世界,如果左拐(向西)路不通畅。脚下条石路面凹凸不平,无法骑自行车。当时心中还嘀咕,谁把这路面用这“破石头”铺的坑坑洼洼,成心让人行路不便。哪里知道这些石上凹槽原是数百年前运盐的手推车车轮碾压的痕迹。我们这些毛头小子孤陋寡闻,据说河下鼎盛时代像这样的石板路多达108条,当年河下就是这些石板路交织出的富庶如都小镇。
当年我们在湖嘴大街上只见两边人家的门面清一色破旧门板一块块拼插起来。狭窄的街道上撂棍子砸不到人,偶尔见到有些小商人经营着方寸店面。印象最深的是湖嘴大街北头右拐有一家商店可以买到我们学生用的八分钱一张的“白光帘”纸,回校订成课后作业本,还可买到笔墨。手头稍微宽裕的同学可以悄悄地去文楼汤包店买一两个蟹黄汤包吃。有一年同学赵洪春为我买过一只蟹黄汤包,花2角钱,那可是人间至味,吃过汤包回校不敢和别的同学讲,为什么?学生岂可吃如此珍肴?老师知道会严厉批评的。
有时,我们也沿古运河堆去淮城玩,见到过萧湖边杂草丛中的漂母祠、钓鱼台、古枚里等古迹古建,没见到有人到河下旅游。偶尔在淮安城见到一两个穿西装的港客,市民像看外星人样围上去看,弄得人家尴尬不已。
那年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加之后来的极“左”思潮“破四旧”等胡乱作为,淮安县政府根本没人想过开发河下文旅事业。真要有人这样想和做那是天方夜谭,早把你扫进“反动”复古的“四旧”历史垃圾堆了。
随着国家经济复苏,文化事业发展,古镇河下沉睡千年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镇河下的文史研究开发工作受到关注,排上县政府的议事日程了。
刘怀玉、荀德麟、金志庚、毛鼎来、陈凤雏、高岱明等淮安地方文史研究专家和多位地方文史爱好者关于河下的文史研究的文章及专集如雨后春笋陆续面世。向我们这一代人传递了惊天信息:原来古镇河下有2500年的文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别看她到处陋室空堂,荒草残垣,可曾经是一个昌明隆盛地、花柳繁华乡。
古镇河下诞生和古淮河、邗沟、黄河夺淮、古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漕运、盐业催生了河下的繁荣。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470年中,由于河下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水环境,使其成为盐务漕运要冲、繁华商埠。这470年中,是河下经济繁荣的时期。这弹丸之地,曾经有113条街巷、106处园林、63座牌坊、55座寺庙、44座桥梁、仅明清两代就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三鼎甲齐全。康熙御题闻思寺,小大姐文楼赌对“宰”乾隆的历史故事一代又一代的传颂,足以让古镇河下名扬天下。
然而城镇的兴衰和社会大环境息息关联。
古镇河下,随着水环境的变化到了清末日渐衰落,首先是盐河枯竭,淮北盐的集散中心移至王家营西坝,古镇河下失去了全国盐业中心的地位。到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山东长青等县黄河决口,改由会通河出海,运河堤防冲毁,运道梗阻,漕粮由河运又恢复海运,从此漕运停止,河下在盐业、漕运中地位一落千丈,进一步衰落。
从清末到民国直至共和国初期,盐、漕文化结束后,但里运河中官民商船仍川流不息,河下商埠文化还在延续,两千年的作坊文化继续延存,虽然失去漕盐运转中心的地位,古镇的经济依然较为繁盛。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机械制造取代了手工操作,有些手工作坊逐渐被淘汰。
共和国成立后,对广大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手工作坊变成工厂,至此,河下的作坊文化画上句号。
到了1959年,由于里运河裁弯取直,大批船只都往来于运河新道;原来古镇湖嘴码头客运,中街码头的货运繁忙业务销声匿绝,继而河下的商业丧失了时代烟火,从此河下古镇彻底没落了。
河下古镇的新生与腾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经济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旅事业紧紧跟着世界形势而春潮涌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旅事业,形势给我们古城淮安,古镇河下开发文旅业带来了大好机遇。1986年12月淮安县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河下古镇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镇河下在古城淮安“一城古迹半城湖”的优势中独占鳌头,逐渐复苏。
岁月沧桑,尽管河下失去了昔日漕运黄金口岸和淮盐商埠的繁华局面,但至今整个街区巷道仍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历史面貌保存基本完好。韩信钓鱼台、漂母祠、左宝贵墓、清真寺、古文楼,秦举人宅等名胜建筑都保存完好。河下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改开”后全国文旅业大发展的春潮中,古镇河下在沉睡中苏醒了。
淮安县政府独具慧眼,抓住契机,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开发河下的旅游资源,把古镇河下千年沉淀的历史文化遗存都作为宝贵的文旅资源,开发利用起来。让河下古镇成为古城淮安的一张闪光的名片。
把昔日古镇河下街巷、园林、牌坊、寺庙、桥梁拂去旧尘,焕发新春。让故有的魁星楼、文昌楼、二帝阁再度文光四射,把百年酒店文楼、文人、文人菜的故事在游客中传颂,让游客领略品味香飘华夏的文楼蟹黄汤包点心、宴乐长鱼等古城淮安淮扬菜肴。让昔日运河明珠淮上河下再度熠熠生辉、名扬华夏。
为打造古镇河下成为淮安文旅精品,多年来,淮安市政府、淮安区政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脚踏实地投资建设文旅项目工程。
先后整修了湖嘴大街、花巷大街、石工头、估依街的街面和石板路面;修建了吴承恩故居和纪念馆;猴王陈列馆;修建了吴鞠通国医馆、沈坤状元府、梁红玉祠;修复了闻思寺、程公桥。把昔日的里运河建设成为百里运河文化风光带,以利观光旅游事业的发展。开辟了萧湖公园,绿化美化了古镇河下周边环境。
在古镇水环境治理上,除了对萧湖公园开辟扩大向东延伸外,对镇内历史久远的罗柳河水系开展了综合治理。投资2200万元,从2024年4月份开始了这项工程。治理原则是坚持“理水、净水、近水、亲民”一体化理念,进行系统治理。治理的核心地段是罗柳河西起城西干道,东止河下文化街,全长680米。过去夏季一遇水涝,河下市民深受水患之苦,怨声载道。现在河口宽达6~10米,深度2.5米,汛期关闭上游引水闸,通过城河向萧湖排水,按城区2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解决河下古镇片区0.6平方公里的排涝问题。在罗柳河整治前,河下古镇只有湖嘴大街一条南北通道,现在沿河道两侧分别设2.5米宽仿古石材人行步道,打通了古镇东西通道,居民和游客可以从城西干道步行至万丰;并分别在中街,湖嘴大街、姜桥巷及万丰街新建了邵公桥、文焕桥、姜拱桥和灵惠桥(三座拱桥、一座平桥),为游船通行打下基础,显现小桥流水江南水乡风景,大力彰显古镇文化韵味。成为游客网红打卡点;沿线在状元里、中医馆、蓝园、中街、清真寺等重要节点位,设置了码头,为游船上下客提供方便,让古镇河下“因水而生、依水成长、得水兴旺”的优美水环境映托她的千年瑰丽风貌。
在城西干道入口处设置了一座重檐歇山仿古八角亭,在中医馆南北位置分别增加了牌楼、凉亭,为古镇锦上添花。罗柳河河道两侧还增加污水管网及雨水排入口,成功地实行雨污分流,杜绝污水入河,确保河道水质稳定。
为适应游客海量增加的需求,笔者今年4月调研罗柳河水环境整治工作中,也目睹了古镇若干内街内巷还在热火朝天地扩拓街面。整修民房,铺设路面,整建庭院花园、花径、池塘。街边整体林林总总门面房屋,修复中牢牢把握古色古香修旧如旧的古建原则。这些恢复打造古镇河下的历史原貌工作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了。
数年来,淮安市淮安区对河下文旅项目主导规划、不断地投资建设,区文旅部门不懈工作精心打造。昔日沉寂百年的街巷、古建、园林、牌坊、寺庙、桥梁焕发了新时代的光彩。已成为淮安地区文旅业不可或缺的5A级旅游景点。节假日,古镇河下是万千游客的热门之选,文旅热度持续攀升。近年来河下的文旅项目不停地推陈出新,魅力无穷。已开发出近三十多个景点,让导游带领游客可以领略观览到古镇河下万雅博物馆、程公桥、女娲泥塑馆、潘记麦芽糖、文创里、岳家茶馓店、华厦酒器馆、陨石陈列馆、花巷水龙局、李记豆腐脑摊、李三吉钦工肉圆、中草药香囊制作坊、王懋兴酱园店、王二饺馆、徐氏蟹黄馆、吴鞠通中医馆、状元里、进士第、沈坤状元府、吴承恩故居、三官殿、武楼、陈铎会客室、百年文楼饭店、剪纸、木有趣手工百件、徐氏手工瓷器、水晶琉球,入魁星阁二楼观对面大舞台,戏曲、杂技表演,听晨钟暮鼓声,看音乐喷泉、尝美食街佳肴等国家省市级非遗品牌项目。尚有文思迷社、盐商文化等多处可览可赞、可读可录彰显多彩河下文脉春秋之韵的精致景点。
游客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看表演、赏景观、品美食;在温馨的氛围中感受节假日的欢乐。紧跟时代节拍,河下的旅游景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围绕“魅力河下,光影千年”的主题,举办精彩纷呈的灯光秀节目。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光影舞蹈中演绎。礼送游客特别新颖的视觉盛宴,伴随动感音乐激光灯秀、音乐喷泉、大鼓表演等把河下旅游项目推向极致。
沸腾的河下古镇,白天游人如织,晚上人山人海、一片红火。潮涌的游客沉浸在穿越式体验中。河下这个名扬天下的旅游景点变成网民直播大舞台,网红打卡点;同时淮安区的文旅主管单位的有关部门对海内外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良服务,广大游客是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2025年的“五一”假日游,把河下古镇多年的旅游景象推向了空前的潮头。央视记者身临古镇流光溢彩的夜晚;面对人潮鼎沸的盛况,向全国观众直播了江苏淮安河下古镇“五一”假日游景观。发表激情洋溢的台词。央视记者在直播中坦诚:“江苏淮安河下古镇‘五一’假日游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0万人,同比增加30%。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二次消费。”
今年的“五一”假期,古城淮安所有文旅景点尤以古镇河下、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处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大街小巷停满 了小汽车,偌大的淮安区体育场被借用驻停了白漫漫的小汽车。大饭店、小餐馆人满为患。
笔者亲见五月2日那天中午,不少饭店店外放上桌子,临时解决游客就餐.......河下周边大小餐饮店更是客满为患,一席难求……
今日老淮安人可以再度品味“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到西湖嘴上头”的古诗;可以体验古镇几百年前“客旅辐辏,管弦盈耳,市不以夜息”之景况了。
毫不夸张地说:“一城古迹半城湖”的古老淮城是一座文史博物馆,古镇河下正是这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古镇河下由旧时的盐业漕运集散商埠到今天的文旅金地,是百年时代嬗变,正是文脉千年乃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