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故乡的晨谣
天光未醒
村头的芦花鸡
先啄破了夜
队长扯着嗓子
把社员一粒粒种进
木窗棂的缝隙里
村口的池塘
睁着惺忪的眼
看婶婶们把星星
一槌槌捣碎在青石板上
水花溅湿了
柳梢头摇摇欲坠的月亮
菜园里
李嫂的骂声长成了藤蔓
缠绕在
竹篱笆墙的琴弦上
我牵着老牯牛
趟过草尖的银河
去山坡
收割一捆梱
湿漉漉的晨光
文/万重山
2025年7月16日
晨雾中的乡土牧歌——评万重山《儿时故乡的晨谣》
万重山的《儿时故乡的晨谣》以诗为笔,在晨光熹微中铺展开一幅鲜活的乡村晨景长卷,用充满灵性的意象与细腻的笔触,唤醒一代人对故乡清晨的集体记忆。
诗歌开篇便以“天光未醒”的朦胧意境切入,“村头的芦花鸡先啄破了夜”的拟人化表达极具画面感,将黎明破晓的瞬间写得生动而俏皮。“队长扯着嗓子把社员一粒粒种进木窗棂的缝隙里”,一个“种”字堪称神来之笔,既呼应了农人“日出而作”的劳作属性,又将声音与人物的出场转化为具象的播种意象,让乡村清晨的苏醒充满生机。
中段转向村口池塘的晨景,意象更为灵动轻盈。“睁着惺忪的眼”的池塘、“一槌槌捣碎在青石板上”的星星、“柳梢头摇摇欲坠的月亮”,三组意象构成蒙太奇般的画面:婶婶们捶打的衣声、飞溅的水花与将落未落的月色交织,将乡村清晨的静谧与烟火气融合得恰到好处,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温情。
结尾的菜园场景则充满童趣与乡土气息。“李嫂的骂声长成了藤蔓”,将日常的声响化为生长的植物,既显乡村生活的鲜活随性,又暗合菜园的自然环境。“牵着老牯牛趟过草尖的银河”“收割一捆捆湿漉漉的晨光”,在孩童的视角里,草尖的露珠成了银河,晨光成了可收割的作物,天真的想象让劳作场景充满诗意,为整首诗画上温暖的句号。
全诗以“晨谣”为题,却无刻意的抒情,而是用一连串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串联起故乡的清晨。语言质朴如泥土,却因“啄破夜”“种社员”“骂声成藤蔓”等奇巧的比喻而焕发生机,在平凡的乡土场景中捕捉到诗意的微光,让故乡的晨声在记忆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