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随 礼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随礼,不仅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习俗,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但随礼莫违理,这是必须掌握的尺度。礼,是金钱;理,是原则。金钱维系着双方的表面情感,原则检验着互相的友谊真诚。
随的礼中,有些让你觉得心甘情愿,有些则会让你感觉心烦意乱。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需要随礼的场合就越多,随礼时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收了人家的礼钱,遇事定要还回去,莫要欠下人情,这是理。但不该随的,也绝不将自己辛苦赚的钱白搭给别人,这也是理。
人情社会中,多少交情都断送在违理的随礼上;多少交情,也成于循理的随礼中。只有知道投桃报李的人,才会收获大家真心的祝福,日子也会越过越顺。随礼莫违理,向来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人情来往,如果只有“来”,却吝啬“往”,那么,无论是怎样的一段感情,都无法维系。爱占便宜的人,最擅长的就是打着感情的幌子,搞虚情假意那一套,目的是给自己捞点好处。所以,要擦亮眼睛,遇到那些贪得无厌、爱占便宜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有去无回的礼不随。点头之交的礼不随,巧立名目的礼不随。这一生,会有很多人走进我们的生命里,但能留下来的人极少,大多都会成为过客。但就是这些点头之交,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明明只是泛泛之交,明明只是打个照面,明明许久都不联系了,也要通知你随份子。遇到这样的礼,一概不随,随礼讲得就是这样的理。
当然,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没注意好,就有可能让自己很尴尬,也容易得罪人,这不,我就亲身经历感受过。按照老家这边的习俗,谁家有喜亲朋皆会前来祝贺并随上一份心意,但如果后来这些随礼客人办喜事,你随的礼就要在人家随礼的份额上适当“高升”一点,加多加少就没有硬性规定。前些年,一亲戚乔迁之喜,我随礼四百。因我做喜在前好几年,忘记了他当年随礼的数目,只好按当时的“行情”来随(这是我的失误之处)。没承想,遭到很尴尬的一幕:其他随礼者都会收到主人的回礼,而我却没有。再后来也从别人口中听闻,说是我太“小气”了。原来当初他随了我四百,而我竟“好意思”没添上一点。思来想去,原来是我有错在先,难怪人家“礼尚往来”呢!为此,我还内疚了好一阵子。
所以说,随礼也是一门学问,要有分寸还得守规矩。否则的说,会影响关系,于人于己都不利。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