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盛经开区青年片区小微企业联合基层工会会员陈世良
中华经脉
文/陈世良 重庆
自古华夏山海经,龙腾中华远文明。
出土蒙溪三星堆,红山文化遥呼应。
盘古女娲昆仑脉,伏羲炎黄龙秦岭。
老子道教青城山,传播中原天下行。
2025年7月16日於重庆万盛青年镇。
诗绘文明脉络,情系华夏根魂——评陈世良《中华经脉》
陈世良的《中华经脉》以凝练的七言诗句,如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华夏文明的壮阔长卷。全诗短短四句,却串联起神话传说、考古发现与文化传承,字间流淌着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沉敬意,让“中华经脉”这一核心意象在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中愈发清晰。
一、历史坐标中的文明溯源
诗人开篇便锚定文明的源头:“自古华夏山海经,龙腾中华远文明”。《山海经》作为承载上古记忆的典籍,与“龙腾”这一象征民族精神的图腾相结合,开篇即点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紧接着“出土蒙溪三星堆,红山文化遥呼应”,将考古发现纳入诗行,三星堆的神秘与红山文化的璀璨在诗句中隔空对话,让传说中的文明有了实物佐证,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形态。
二、文化符号里的精神传承
诗中选取的意象皆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盘古女娲昆仑脉,伏羲炎黄龙秦岭”,将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女娲与人文始祖伏羲、炎帝、黄帝并置,以“昆仑脉”“龙秦岭”为地理依托,让神话人物不再缥缈,而是深深扎根于华夏大地的山川肌理之中。这些符号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老子道教青城山,传播中原天下行”则聚焦文化的传播与延续。老子与道教文化发源于青城山,而后走向中原、影响天下,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辐射力,让“中华经脉”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全诗语言质朴如古碑铭文,节奏明快似历史鼓点。陈世良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精准的意象选取和凝练的表达,将浩瀚的中华文明浓缩于四句诗中,让“中华经脉”既是地理的脉络、历史的脉络,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脉络,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完成了一次对华夏文明的深情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