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铁成(湖南)
夏韵心澄于洞新
长夏悠悠,独钟幽谧。一卷书卷,一盏香茗,自成清凉。或坐长廊檐下,借瓦檐遮蔽暑气;或临洞新东南隅,斑驳树影落肩头;或于花影摇曳间,与芬芳相伴;或在明窗净几旁,尽享静谧书香。书香袅袅如雾,将思绪缓缓沉淀。

读书之意义,岂止求存寻安?值此溽热长夏,处洞新,更应念天地广袤、生民艰辛。书中有洞察世相之慧眼,能穿透迷雾见本质;亦涵养悲悯仁厚之心,教人于繁华苦难间守善良。唯有如此,方在世事纷繁中守清醒、积力量,待日后能担重任、造福他人。指尖触书页,仿若学海中泛舟。自然奥秘、圣贤教诲、跨时空智慧,皆如清泉滋养心灵,照亮迷途。
盛夏洞新,偶有凉意轻拂,如岁月悠悠叹息。时光荏苒,文字间故事似温柔手,抚平心之褶皱,让忧伤淡去,唯留澄澈明媚。轻嗅若有若无的花香,仿佛与盛大花期有约。人生如草木,有荣有枯,各展其美。铭记枝头绚烂,便不枉此生。

清晨于洞新迎微风,感自然清新;午间静赏繁花,醉生命热烈;傍晚看云霞舒展,至暮色浓、华灯初上。落雨时,闭目听檐下滴答。世事繁杂,愁绪如尘需轻拂,只把温润如美玉的瞬间珍藏。日子便多了清雅意趣。纵然容颜添风霜、岁月刻眉梢,若在洞新喧嚣中修得简约宁静心,亦是福泽。
七月雨携往昔烟尘,夏日风翻光阴书页。独坐洞新窗前,遥看街巷浸雨雾。雨声如滤网,滤去市井喧嚣,熨帖天地宁静。尤爱夏日骤雨,洗旅途疲惫,灭心头燥热。若在洞新千年古木下,雨打枝叶声入耳,恍惚见历史烟云中,伟人持油纸伞于风雨如晦中前行。那身影穿越时光楼阁、苔痕小巷,在岁月长河处,与檐下听雨的我,于雨声静谧中悄然相遇。

<题目>《夏韵心澄》读后感
<正文>
易铁成先生的《夏韵心澄于洞新》如一幅水墨丹青,将夏日读书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文章以"洞新"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读书人特有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心灵的清凉。
作者巧妙地将读书与季节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那"斑驳树影落肩头"的闲适,"花影摇曳间"的雅致,"明窗净几旁"的专注,无不体现着读书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写法,让文字充满了诗意的张力。
更令人深思的是文中对读书意义的阐释。作者认为读书不仅是"求存寻安",更是培养"洞察世相之慧眼"和"悲悯仁厚之心"的过程。这种见解超越了功利性的阅读观,将读书提升到精神修养的高度。文中"指尖触书页,仿若学海中泛舟"的比喻尤为精妙,生动展现了阅读带来的心灵遨游。
文章结尾处对雨景的描写更是点睛之笔。那"雨打枝叶声入耳"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中的文人雅士产生共鸣。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是读书最珍贵的馈赠。
《夏韵心澄》告诉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持阅读的习惯,守护心灵的澄明,或许是对抗浮躁最有效的方式。正如作者所言:"若在洞新喧嚣中修得简约宁静心,亦是福泽。"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剂治愈现代人心灵焦渴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