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都市头条报道!
光阴如箭。
猪圈里的旧时光在五、六十年代的乡村,猪圈是家家户户院角的标配。用石头夯实的墙围成为猪圈,几乎每家都养着一两头猪,它们哼哼唧唧的叫声,是村庄里最寻常的背景音。 那时候养猪可不是件轻松事。主妇们得推着磨盘,把晒干的地瓜干磨成细细的面,混着野菜煮成猪食;男人们下工后,还要到地里坡割草,鲜嫩的青草剁碎了拌进食里,猪才能吃得欢实。可即便精心照料,猪一年到头也就能长个一二百斤,那时候猪长的太慢。
生产队对这些猪看得紧。每月总有队干部拎着竹篮挨家挨户串门他们是来“估猪”的,仔细打量猪的肥瘦,掐算着这个月长了多少斤。根据猪的增重,队里会给养猪户记上工分,这便是养猪的“工资”了。猪的粪便也金贵,生产队会派人,推到田地里当肥料,那可是庄稼最好的养分。
等到猪养肥了,就得用车子推到镇上的义堂食品站售卖。食品站的人会给猪评级,一等、二等、三等,等级不同,价钱也不一样。那时候的猪肉才五六毛钱一斤,可村里人割肉都盯着肥的抢——肥肉炼出的猪油能炒菜,是贫瘠日子里最实在的油水,谁家碗里飘着油香,都能让邻里羡慕半天。
然而这样的光景没能持续太久。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日子渐渐好起来,养猪的人家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猪圈慢慢荒了,磨盘蒙了尘,养猪这件事,就像那些旧农具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乡村的舞台,成了一代人记忆里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