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陈常河
编发:总编陈常河

四
迎春娘娘家姓马,金兰叫她马婶。自从金兰住在她家,她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她改善伙食。今天是金黄的玉米面贴饼子,明天煮挂面,碗底总是卧着一个荷包蛋,后天蒸枣糕。顿顿有菜。不是清炒山药片,就是梅豆丝炒肉片,油菜炖豆腐。每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她吃。这使金兰心里很不安。她知道山村里人生活很苦。“地瓜面是主粮鸡腚眼子是银行。”吃的盐用的火柴都是拿鸡蛋到村里的代销点去换。
有一天,金兰吃过早饭到学校去,半路上发现忘了带钥匙,便返回来拿,一进门就发现长发叔一家正围着饭桌吃饭。他们喝的是地瓜面糊涂,桌子上放着一小碗胡萝卜咸菜和几张地瓜面煎饼。那煎饼很厚,不好咬。长发叔把煎饼撕得一块一块的,泡在碗里吃得正香。他们看见金兰回来,想把饭藏起来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不自然地跟她打招呼。
金兰取了钥匙就往回走,在路上她心里很难受。从那天起她决定不再给马婶一家增加负担,自己搬到学校去住.开始独立生活。
金兰把自己的想法给马婶一说,马婶有些生气:“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外气?你一个闺女家,孤单一人住学校,俺可不敢心,再说,俺吃啥你吃啥,又没拿你当客待,干么搬走?”
金兰决心已定。她不顾马婶一家人的再三挽留,还是坚定地搬到了学校去住。周长发见金兰刚来不久。人生地不熟的,实在是不放心,就叫迎春去陪伴她一段时间。迎春当然乐意。她和金兰虽然在一块儿还不到一个月,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怎么舍得分开呢!
两人把那间屋子收拾了一下,就住了进来,迎春离开父母,和金兰一块儿住在学校,心里很高兴,还从家里带了蚊帐。在靠墙的墙壁上贴了一些带有电影明星的画报,把屋子整理得很温馨。
让冯金兰高兴的是,她的教学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班级管理得井然有序。她一次让五年级的存宝来读一篇新学的课文。存宝说,老师俺都会背诵了。金兰不相信,就叫存宝背一遍给她听。存宝背得很熟练。他说不光我会背了,连马栓、金魁我们三个都会背了。金兰很惊喜,问你们是怎么背会的呢?存宝就说老师,您不是让俺们高年级的同学提前预习吗?昨天放学后,我们就去金魁家读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就读熟了。后来我们看到课后有背诵课文的要求,就试着背。觉得差不多了,就一人背其余两人听,背完后指出他背错的地方,一来二去,我们三人就都会背了。
这件事给了冯金兰很大的启发。于是她把每个年级中学习优秀的同学指定为学习组长,让他们负责督促、指导和检查本年级同学的学习,并负责收发作业。老师每次布置的学习任务由他们逐个落实,人人过关。有了这些小助手的协助,她觉得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多了。她经常召集这些学习组长开会,鼓励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小先生”作用。课堂上金兰首先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几次表现不好的学习组长,及时更换新组长。这样一来组长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工作认真负责。现在她们班的学习空气浓厚,积极性空前高涨。
冯金兰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写下了大量的教学心得体会,并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工作水平。
在课堂上,冯金兰发现二年级学生杨小翠经常用手挠头。下课后就把她带到了办公室。忽然她发现小翠的头发上有个小虫子样的东西在慢慢爬动,一会就钻进了头发里。她扒开小翠的头发一看,吓得头皮发麻。只见头发里爬着很多的虱子。头发上还长着白花花的虮子。她拿出来一把梳子,在书桌上铺上一张白纸,让小翠把头伸到桌上面一下一下地给她往下梳。头发锈得像毛毡,梳得小翠直咧嘴。梳子老长时间才把头发梳透,白纸上滚落了一个个黑虱子。那虱子有大有小,还有一只红色的。它们在白纸上慢慢地爬动着。她把那些虱子用指甲一个一个地碾死,白纸上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血斑。她又拿来个篦子往下梳,一篦子梳下几只,有的还夹在篦齿的缝隙中。这些密密麻麻的虱子在纸上乱爬。她梳着梳着,竟掉下了心酸的眼泪。“遭了这么大的罪,这是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她问小翠:“你奶奶平时不给你梳头吗!”
“俺奶奶年纪大了,眼睛看不见。”小翠回答道。
“你都这么大了,自己也应该经常梳头啊!一个女孩子,要讲究卫生才好。”小翠不吭声了。
“老师问你话呢、为什么不回答?”
“老师,俺家没有梳子,也没有镜子。”
金兰不说话了,继续一下一下地给她梳着头。最后把那些虱子抖落在纸的中间,把纸折叠起来。点火烧掉了。
下午她让迎春在村里借来一把推子,对小翠说:“你头发上的虮子太多了,咱把头发都剪掉吧”小翠有些′不乐意。金兰说剪掉吧,带着多遭罪呀!反正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长出新的头发来。于是把她的头发全剪掉了。
冯金兰用自己的一个毛线脖领,为小翠打了一顶红色的小帽子。戴上还挺好看。小翠从镜里看到自己的样子,显得很高兴。
五
石屋小学的体育课真是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别看孩子们大大小小,只有三十多名,可在冯金兰的带领下,体育课却上得实实在在。有模有样。看!一年级的小同学排在队伍的最前头,两路纵队,随着她那响亮的“一二一,一二一”的哨声,孩子们围着操场不快不慢的一圈一圈地奔跑着。
跑完后,她又在操场上对孩子们进行了队列训练:立正稍息,各种转法。她耐心地指导着,不时地纠正着孩子们的动作。以前学校从没上过体育课,老师只上语文课和数学课。只在体育课上带领他们在学校东面的山坡上裁过两回树,把体育课上成了劳动课。因此孩子们对现在的体育课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很大的期待。
然后,孩子们按年级在各组长的带领下,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分组活动。一时间,拍皮球的,踢子的,丢沙包的,跳绳的,大家玩得都很高兴。五年级的大同学在操场上玩起了滚铁环。金魁手拿铁钩.滚动着铁环一圈一圈地跑着。另两个孩子紧跟在他后面跑。嘴里不停他喊着:“瞎,瞎!”金魁一慌,铁环便脱离了钩子,滚到下边的水沟里去了。另一个孩子跑下水沟捡回铁环,从金魁手里接过铁钩.又滚动起来.……
操场的一角,一年级的两个女孩正脸对着脸,用手拍着对方的手,起劲地唱着一首儿歌——
我的牛,是好牛,
两角抱着一个头。
四个蹄子八个瓣子
两个耳朵扇扇子……
身旁的几个小伙伴,也拍着手和她俩一齐高兴他唱着。
操场的北半边,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在跳绳。两个男子在绳的两头有节奏地甩动着那根长绳。那绳子一上一下,在空中画出一道孤线。中间的一个小女孩,身子轻巧的好像一只可爱的小燕子,转来转去地跳着。她面带微笑,头上的“朝天角”像燕子的两个翅膀,一下一下地忽闪着。一会儿,另一个小女孩也加入进来,她们的动作是那么协调,配合得是那么天衣无缝。忽然,她俩猛地一下跳到了对方的身后,又一下子跳了回来,玩起了“串花子。”同学们不断为她们喝彩、鼓掌加油......
大柳树旁,二年级的孩子的正围成一圈儿,坐在地上抱腿往上弓起来,玩起了“传咕咕”的游戏。一个男孩子脱下一只鞋子,在同学们腿下传递着。孩子们一边左右摇摆着双腿,一边起劲儿地唱着:“咕咕咕咕来了,咕咕咕咕走了!”中间的一个男孩子弯着腰,睁大两眼,不断地转动着身子,搜寻着同伴们腿下那只传来传去的鞋子。
“咕咕咕咕来了,咕咕咕咕走了!”孩子们两腿晃动的速度越来越快,那只鞋子像一条鱼在腿下飞快地窜来窜去。中间的孩子看得眼花瞭乱,一时难以寻到。他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可能是同学们双腿晃得有些累了,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忽然他飞快地把手插入一个孩子的腿下,将那只鞋子一下子的抓了出来。他高兴地手舞足蹈,用手把鞋子高高举过头顶,起劲地摇动着:“噢——,我赢啦!”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眼泪都掉下来了。
冯金兰也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感染了,她也像孩子一样,和他们一起拍着手,跑着跳着笑着……
一时间,那欢声笑语在操场上空飘荡着,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