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盛夏记忆之三
难忘的爽口凉面
李召新
热在三伏,烤得人昏昏沉沉、食欲不振。可要说中午吃凉面,你一定会立刻感到胃口清爽了许多。如今,生活富裕、吃喝不愁,想吃啥就有啥。可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缺吃少喝,哪还敢奢望什么大鱼大肉呀。凉面,大概是最好的盛夏午餐了。
刚收完了麦子,生产队先给大家按人分一、二十斤小麦,以解断粮的燃眉之急。这样一来,吃饭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可人们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时候,通过人们的饭食,就知道这一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分了麦子吃麦子的是困难户,过了麦收还吃玉米面的是富裕户,常年吃玉米面、地瓜面、豆子面等三合面的是中等户。早晨,奶奶就蒸了一锅三合面的窝窝头,那中午基本上就不开火了。奶奶说,早晨蒸得窝头,虽然不热乎了,可还是新的。烧上几壶开水,切上一碗水萝卜咸菜,开水就咸菜。咱庄稼人胃口好,凉一口热一口的习惯了,不跟城里人似的那么多讲究。
当然了,也有例外。在农村,夏天里有几个节日:夏至,入伏,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还有七月十五。这些节日再穷也得过。要不,这日子过得让人没盼头。夏天过节,大多数是吃凉面。一来凉面凉爽,二来省劲。只要有面,切个黄瓜砸个蒜就行了。不用发面,不用炒菜。人穷盼过节。要过节了,头天晚上,姐弟几个在奶奶的招呼下高兴地抱起磨辊推磨磨面。我们一圈一圈地转,奶奶一遍一遍地罗,眼看着这簸箩里雪白的面粉在增长。想着明天中午就能吃到滑润清爽、香甜可口的凉面了,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中午收工的时候,奶奶的手擀面已经擀好,等待切条下锅。这时,哥哥不等吩咐,就挑起水桶往井上走。不一会儿,两桶干净清凉的井水挑回来了。奶奶先把早晨从生产队的菜园买来的黄瓜放进水桶里冰一下,然后再切成细细的黄瓜丝。再把调好的蒜泥倒入菜中。最后才拿出宝贝似的麻汁瓶子,用小勺舀上两勺。这可是吃凉面最重要的步骤,没了它,那凉面的滋味可就大打折扣了。再看看那些刚才还在锅上翻江倒海的“小白龙”们,经过凉水的两次过虑,没有了半点脾气,乖乖地躺在凉水中,等待家人们享用。
青青的黄瓜丝,白白的凉面条。在这个热得人汗水直淌的季节里,能吃一顿凉面那真的是神仙过的日子呀!一家人围坐在低矮的饭桌前,一大盆凉面放在中间,两盘黄瓜菜,一碗蒜泥,八碗凉面。大家眼瞅着饭桌,等待着爷爷动筷儿。爷爷端起碗来了,我赶忙跟着端起了碗。大家都低着头,盯着碗,只听到接连不断的“哧溜”声,不见谁说话。只有爷爷又说起吃面条的窍门来;“这盛面条,要慢下勺。先盛大半碗,再盛一大碗。还有,面条不要过满,小心放不上菜喽。”这话,爷爷不知说了多少遍了,可他还是不厌其烦地说。唉!爷爷老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粮食紧张,特别是小麦少得可伶,要想吃凉面,还真的是个奢望。可事再难也有解决的办法。不知是谁家的媳妇发明了“金包银”“银包金”的做法,让凉面的定义有了新的解释。顾名思义,金包银,外面是黄色的,里面是白色的。就是用玉米面做皮,地瓜面做芯,两块面圈成一团,再擀成面条,看起来黄澄澄的,吃起来却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做成了凉面,加上黄瓜、蒜泥、麻汁,就好吃多了。银包金虽然是金包银的翻版,可用的面不一样,吃起来的口感也就不一样了。银包金的外面是小麦粉,里边是玉米面,她的营养价值仅次于纯麦面,口感也比金包银好多了。有人把这叫做驴粪蛋子外面光。可不管怎样,它也是凉面呀!
在凉面的家族里,还有一种做法,那就是我们家乡的“河捞”了。一听这名字,同龄人们就猜个八九不离十了。对,有的地方叫“面鱼”。它是把地瓜面活成特软的面糊,待锅里的水烧开了,把漏勺架在锅上,把面糊倒进勺里,眼看着成为细条的面糊溜进锅里。沸水中,一个个“小鱼”在水中翻滚,待上几分钟,再用漏勺从水中捞起,放进准备好的凉水中。最后,再按凉面的做法炮制,黄瓜菜、大蒜泥,就完成了这巧媳妇做的“河捞”了。河捞虽然比不上金包银、银包金,更无法与纯凉面比美,可它劲道无比,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再加上瓜菜的作用,也算是夏日里一顿丰盛的美食了。
难忘呀,那些年盛夏酷暑里奶奶做的冰爽可口的杂凉面。金包银、银包金,这花式凉面虽然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便是在人们生活讲营养的今天,金包银、银包金的创意说不定是面馆老板们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我的奶奶、母亲、婶子大娘们,是你们用那双巧手苦中作乐、难中讨巧,创造了生活的奇迹。这些创意,虽然谈不上高级,可也是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符号。如果参加今天的美食大赛,说不定也能拿个创意大奖呢!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