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溪流》
(摘录53)
——“不”都是为了什么
作者:翟 友
主播:阿 莲
退休15个年头了,近几年来总在想:从小到老,在这70多年里,我的身上曾经出现了多个“不”:
上小学前,大约在五岁左右的样子吧。一次,和几个小朋友,在翟相田三大爷家玩儿。正巧三大爷在唐山工作的儿子翟毅回家来了,他看见我们这几个小孩子,高兴地逐个打听都分别是哪家的孩子。当听到我是北院翟相岐家的大小子时,立即拿出一整包糖块递给我,我一边往后退着,一边连声说:“不要”。他瞅瞅三大爷,用有些诧异的声音说:“这孩子”?随后,他把这包糖解开,分给我们每人三块,我也伸出小手,愉快地接回了三块糖。翟毅大哥笑着看看我,又与三大爷微笑着对视了一眼。回到家,我把这个事跟父母亲说了后,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看了看我。
那是1950年初的事,在穷困潦倒的农村,谁家要是有那么一包糖,该是多珍贵呀!
还有一回,是我三岁时的样子吧。一天下午,母亲抱着二弟,拉着我的小手,去斜对门的本家大嫂子家串门。母亲与这个大嫂子相处很好。我们一进屋,大嫂子就一边“婶子、婶子”地叫着,招呼着让母亲坐炕上,一边端了一大碗饺子,放在我身边,催促着让我吃。我一边“不吃不吃”地说着,一边往后挪着身子。在那个年头,大多数人家也就是在过大年时能吃上一顿饺子,我家更是如此。不知为什么,在那碗香喷喷的饺子面前,我竟然一口吐沫也没往肚里咽。
1958年,全国都开展了生产大跃进。父亲被抽调到临近的徐家漥村,在伙房给参加大跃进的民工们做饭。十几天后,母亲叫我和二弟去徐家漥看看父亲。刚一到那儿,有一个做饭的大师傅立刻端出了一碗肉,催促着我和二弟吃,他还用筷子夹着肉往我们俩的嘴里送,我们哥俩连连摇着头,始终没有吃一口肉。那位大师傅说:“哪有这样的孩子,给肉都不吃!”
参加工作以后,那是1973年的事了。县委机关派我去杨柳上庄驻村工作队忙活了3个月。到了秋后,粮食、花生都收获上场了。一天,村书记张立元找到我说:“小翟,你拿个大提包来,我给你装点儿花生。”我断然谢绝了他的好意。他一愣,瞅了我一眼,露出了怪异不解的眼神。
从1989年底进入县级干部队伍中,直到2008年退下来,我在这20年的时间里,都坚持、延续了这个不要不拿的习惯。在山海关任区委副书记并兼任政法委书记,以及在秦皇岛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期间,发生过两次因为案件和人员调动,来人到家里分别送来1万元钱,以求成全的事情。这两件事都被我断然拒绝,人和钱都被我推出了门外。
在党校工作期间,提拔了一批科级干部。我安排全校教职工,开展三上三下评定打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班子集体决定,再报组织部批准。当时,一些教职工和退下来的人们说:看来翟校长真是没等着两瓶酒和(装钱的)小信封啊!
我申请市委市政府,批准拨付五百万元盖教学楼。钱拨到位后,我召开校委班子会,明确由主管行政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主抓这项工作,并严格规定了财务纪律。有的人当时对我说:“现在哪有一把手不抓工程的?何况还是你亲自找领导要来的钱?”我听后,只是笑了笑。
在领导岗位上时常会出现这类事情,但不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以“不”为底线,作为一生的坚守。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主播:冯淑莲,网名:阿莲,秦皇岛在职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会员,秦皇岛朗诵艺术团成员,“京津冀头条”编辑部“秦皇岛头条”主播。热爱朗诵, 愿将余生奉献给有声语言艺术,更多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