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期永宁县城的胡同
(二)
张泽武
永宁县城为千年古城,唐宋以来为永宁县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称“书城”。永宁县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自古以来,有许多名门望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许多大宅院,以及与姓氏有关的地名。二十多年来,我做了初步调查,在采访张氏文化的同时,对永宁县城与姓氏有关的地名,也做了初步探讨分析,归纳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远,多种说法并存,请知情者补充完善;若有不当之处,敬批评指正!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城图
【街】:本义指较为通达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宽阔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转指集市。街两边构成一个“行”字,“行”的古字形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在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义与道路有关。
街一般指两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称。汉以后,“街”一直作为城中大道的通称,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两旁大多设有集市,因此“街”也径称集市。
【道】:道路;通道。两辆马车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义为道,往来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辆马车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巷】:最早见于战国文字。居民区中狭窄的小道叫“巷”。本义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宫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狭长的小街道,有时也泛指州闾。现代汉语中,矿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称为“巷道”。北方的小巷也叫“胡同”。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县治图
现将永宁县城以道、巷、胡同命名的地名,整理于后。
以道命名的有:东后马道,西后马道,南后马道和北后马道。俗称后马道。
以巷命名的有:书院巷、真武巷、义和巷、仁和巷、里(礼)仁巷、金龙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会馆胡同、戏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邮电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黄家胡同(2条)、贺家胡同、王家胡同(2条)、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条)、张家胡同、吴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6. 【仁和巷】:在东大街时和街永宁县衙东侧。贺氏家族世居此胡同内,故名“贺家胡同”。仁和巷西为永宁县县衙。自宋代以来,历元明清时期这里是永宁县县衙所在地,民国至解放初期,这里是洛宁县政府所在地。后为洛宁县公安局所在地。

贺家胡同南段

贺家胡同北段

永宁县县署
永宁县县署在东西门通衢之中央。元至大四年,达鲁花赤白阿剌罕重修,毁于兵。明洪武元年知县翟礼重建。正统十年县丞于渊重修。弘治十六年知县李景重修,规制式廓于旧基,中为忠爱堂,左赞政厅,右库藏,前立戒石坊,东西为六房,前为仪门,门外左为土地祠,东为紫云轩即迎宾馆也。万历中知县杨淳创建,右为狱,前为谯楼,亦淳所改建,楼内左右为榜房,左右为旌善申明亭。忠爱堂后为慎思堂,又后为知县宅,明末毁于流寇。康熙八年知县李伸重修。乾隆九年知县单履咸重修,又建谯楼及内宅房。乾隆五十三年,知县张楷重修仪门、大堂、甬路、六科房、内宅、堂室及群房,增建大门内瓦房六间,萧、曹神祠。
典史署在县署东南,乾隆四十八年典史邵宗源重修,今废。
把总署在东门内,雍正四年,自嵩县营移防于此,新建。
洛宁县衙大堂
洛宁县衙大堂位于老法院内。该建筑座北朝南,现存正堂与后堂,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砖木结构。正堂与后堂前后紧连。正堂为内卷棚式,单檐下有简单斗拱,为卷云纹,梁上有木雕构件。正堂与后堂脊兽全无,上盖均为筒瓦,破损较为严重,前墙是后来垒的。大堂整个梁架保存完好,为明代建筑,解放后为法院家属居住。现为私人所有。后被拆毁。
永宁县儒学
永宁县儒学在县治西,《李通志》:宋咸平中知县李谷建。崇宁四年,知县夏琦重修,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六年知县翟礼重建,三十年主簿艾敬增建。永乐元年知县郝敬修。正统十年知县于渊修。宏治六年知县李景修。《王通志》:万历二年知县秦绅修,明季寇毁。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建。旧志:康熙二十八年知县佟赋伟自修。
教谕宅旧志在明伦堂后,明末流贼焚毁。康熙三十四年,教谕宋谊创修明伦堂三楹:左为友仁堂,右为敬一堂,后为教谕宅。乾隆二十年,教谕任果重修二堂、东书房。乾隆五十三四年,教谕高特拔重修三堂、东西厢房二堂及西书房、川堂、东西斋房。
7. 【焦家胡同】:在永宁县城西大街安民街北侧。位于今老城西大街路北城隍庙东。原名东盛巷,后为焦家胡同、油坊胡同,今名“邮电胡同”。寺沟村焦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故名“焦家胡同”。清朝时期,曹家在此开设榨油作坊,因此又叫“油坊胡同”。清末、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永宁县、洛宁县政府在此胡同开设邮政局、邮电局,改名“邮电胡同”至今。该胡同自西大街向北折而向西转而往北。今东盛巷北段,原为焦家胡同北段。

焦家胡同南段

焦家胡同北段

焦家胡同西为城隍庙。

城隍庙:在县治西。元至正四年知县温敦创建。明洪武三年知县翟礼重修,正统十年县丞于渊重修。弘治十七年知县李景重修。顺治五年知县王润身重修。十七年知县程玚重修。康熙九年知县李伸重修。三十七年知县佟赋伟重修。乾隆四年置祭田神仪仗。乾隆五十三年重修。
8. 【中正巷】:今称中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城隍庙西。自安民街之西折而北曰“中正巷“。南通安民街,北至北马道。


中盛巷9.【吴家胡同】:今称西盛巷。在西大街安民街北侧。吴家胡同、中正巷北有“吴家疙瘩”。明清时期,吴氏家族世居于此,聚族而居,故名。吴氏家族在此建有“吴氏家庙”,民国时期被毁。吴家疙瘩东南有“吴家坑”。

吴家胡同

10.【金家胡同】:在西门内安民街北侧金氏祠堂西。原名西盛巷,后为金家胡同,今称“新盛东巷”。金氏家族自明初以来,世居于此,故名。金家胡同中段原来建有“白衣菩萨庙”,北端城墙南根建有“火神庙”。

金家胡同南段

在金氏家庙大门口,横跨西大街建有一个石牌坊,据吴家疙瘩吴氏后人讲,这个石牌坊是吴家牌坊,相传为贞节牌坊。
查《永宁县志》和调查采访考证:这个吴家牌坊是“儒童吴玥妻金氏坊”。


金家胡同北段


在金家胡同东侧有金氏祠堂、关帝庙、张中丞祠,解放后被改建为洛宁县文化馆。洛宁县文化馆东侧建有洛宁县电影院。
金氏祠堂:在城西门内。未详创建年代。
金氏祠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老文化馆院内。该建筑坐北朝南,现仅存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房顶花脊动兽全毁,两端鸱尾已残,比较破烂,梁架保存较好,彩绘比较清晰。单檐下有卷云斗拱,梁架为五架梁带前后廊。西为群众住宅,东为文化馆家属楼,南为街面房,北为群众住宅,现为金氏家族拜祭祖先所用。洛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新发现。

金氏祠堂正殿




原籍安徽安庆府太湖县太子巷。明初,金姓始祖金玉山以旗牌官身份随军守卫洛宁神顶、白马二寨。传至金旺后因军功升任百户之职,仍守御永宁。明制:“百户住城内”。金氏家族因此定居西门内西北隅,繁衍成族。西大街北金家胡同东侧建有金氏祠堂,现存完好。
关帝庙:在城西门内。明正统十年县丞于渊重修。弘治十六年知县李景重修。康熙二十九年知县佟赋伟重修。康熙四十八年、乾隆八年继修。《施府志》雍正三年奉旨追封帝三代:光昭公、裕昌公、成忠公,祭于后殿。
张中丞祠:旧府志:在永宁县西门,祀明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旧志:祟祯十年知县刘鸿业请立祠,十三年城陷毁于火。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修。


白衣菩萨庙

重建白衣菩萨庙纪念碑

火神庙
11.【西马道】:在西门内北侧。也叫西马道、后马道。今称新盛西巷。西马道北段尚存西城墙北段残存遗址。

西马道遗址

西城墙北段遗址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