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春苗]
——致那场未能赴就的文学之约
‘’牵手老师——刘向忠‘’
晨光漫过书桌时,记事本上“西海固作家与文学少年手牵手志愿服务活动”一行字正被阳光浸得发亮。我望着窗玻璃上未干的雨痕,终于承认那个遗憾——此刻我正拎着保温桶走向医院,与那场期待了许久的文学活动失之交臂——隔着三条车水马龙的街,和整个清晨的潮湿。
还记得报名那天晚上,我趴在台灯下跟钟声爷爷聊起这场活动,笔尖在记事本上反复描摹那行字。作为总爱把心事写进笔记本的人,竟总觉得笔画里藏着没说尽的期待,写了擦,擦了写,直到纸页洇出浅灰的印子,才在妈妈的催促声里叹着气合上书。第二天特意攥着攒了两周的零花钱,挑了本黑色的笔记本,又选了支墨色最浓的钢笔——想着要让作家爷爷在扉页上,留下能记一辈子的字迹。
变故是从奶奶说“嘴里发苦”开始的。那天放学,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我摸着黑往上爬,心里像揣着一包浸了水的棉花,沉得发慌。推开家门时,客厅的沙发空着,厨房的瓷砖亮得晃眼,往常这个时候该飘着的排骨汤香,换成了空气里的灰尘味。手忙脚乱摸到手机,听筒里妈妈的声音带着电流般的疲惫:“你奶奶要动手术,这几天自己买点吃的……”嘟嘟的忙音切断了后半句安慰,我对着冷灶台站了很久,直到窗外的天彻底暗成墨色。
好不容易挨到奶奶术后拆线,我偷偷把笔记本塞进书包,盘算着活动当天要提前半小时到。可那天放假,手机就在口袋里震动:“爷爷胳膊也要手术,今天你过来帮忙照看。”妈妈的声音像根细针,轻轻挑破了我攒了几天的欢喜。挂了电话,我盯着教室天花板的裂纹——那道平时像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的纹路,那天突然枯成了干硬的河床,连一丝水汽都没剩下。
后来从手机里看到钟声爷爷发的活动照片:红色的横幅似乎在风里飘,一条条红领巾映着一张张笑脸,少年们围着作家们笑,作家们也对着少年们笑……可惜我当时正帮护士给爷爷递棉签……要不是当时手机也调了静音,我会呐喊、会发疯的……
看了钟声爷爷的留言:“没关系,后会有期。”心中轻松了许多。那些没说出口的期待,那些没递出去的笔记本,或许都变成了别的样子:比如病房里陪奶奶说话时,她讲的年轻时的故事;比如帮爷爷擦身时,他哼的半截老歌。这些故事正躺在我的新笔记本里,字迹里混着消毒水的味道,却比任何签名都来得实在。
现在,想对那天在场的少年朋友们说:写作从来不是必须准时赴约的集会。就像蒲公英不必追着风跑,风会记得带它去该去的地方。而我会带着病房里长出的新故事,在下一次活动的签到表前,笑着写下自己的名字。
老师点评:
杨洋的这篇文章写的很好!很到位!文字简约,节制,深情。富有真情实感。喑含力量。读后,我深受感动!
教室、病房、奶奶、爷爷、手术、妈妈、手机、未能参加活动、钟声爷爷留言等生活片断、沉思和亲人的疾病,作者娓娓道来,又隐忍克制,特别是最后一句“笑着写下自己的名字”升华了全文的主题,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