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上的光阴刻度
作者:田玉平
晨光漫过站台的玻璃幕墙时,我正攥着身份证站在检票口。指尖的温度透过塑料外壳传过来,像握着一块刚从阳光下拾来的鹅卵石——这便是我的车票了。妻子窝在沙发里滑动手机的模样还在眼前,她轻描淡写说"订好了",我却总在想:没有那张印着油墨香的硬纸片,没有检票员剪票时"咔嚓"的脆响,这趟旅程会不会少了点仪式感?
直到车轮与铁轨相触的刹那,所有疑虑都被一声极轻的震颤拂去。没有预想中的"咯噔"起步,没有摇摇晃晃的颠簸,时速表上的数字以一种温柔的姿态攀升,30,50,100......最终稳稳停在350公里的刻度上。我望着窗外,秋阳穿过云层落在田埂上,刚割过的稻茬泛着浅黄,像谁在大地上缝了排细密的针脚。树影掠过车窗的速度刚刚好,既能看清叶片的脉络,又能感受风的流动——原来快与慢,竟能这样妥帖地共存。
从大同到北京的330公里,被1小时48分钟轻轻折叠。恍惚间还能想起绿皮火车的模样:木质座椅磨得发亮,窗外的树影黏稠得像化不开的糖浆,200公里的路要晃够8个钟头。那时从怀仁到太原,我总抢不到座位,背靠着铁皮车厢站着,看夕阳把铁轨拉成金线。下车时双腿浮肿,却觉得能赶上这趟车已是万幸——毕竟有人为了一张票,要在售票窗口前熬一整夜,把行李垫在身下当床,把车票捂在手心怕被偷走。
此刻在复兴号的车厢里,邻座的老人正对着手机屏幕笑。孙辈的脸在画面里蹦跳,背景是杭州东站的站牌,而我们距那座城市还有800公里。老人指尖划过屏幕的弧度,与窗外掠过的桥洞完美重合,像两个时空在这一刻打了个结。妻子忽然凑过来说:"试试点份德州扒鸡?"话音刚落,乘务员推着餐车走过,不锈钢托盘上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车厢里的咖啡香,酿成一种安稳的暖。
穿过隧道时,光明被暂时收进布囊。黑暗里能听见细碎的声响:翻书的沙沙声,孩童含混的咿呀声,保温杯盖旋开的轻响,还有铁轨均匀的呼吸——像大地在低声絮语。再亮起来时,眼前铺开一片金色海洋,晚稻在风里起伏,浪尖泛着阳光的碎金,仿佛要漫进车窗,漫过每个人的睫毛。那些静止的村庄、河流、正在拔节的玉米地,都在车窗里获得了奔跑的姿态,连天边的云都跟着我们走,像被系了根看不见的线。
1279公里的路,4小时33分钟就走到了头。走出杭州东站时,暮色正漫过站前的广场,霓虹灯次第亮起,像谁在天空撒了把星子。我忽然想起当年挤绿皮火车的日子:车票边角被手心的汗浸得发皱,上车后第一件事是把行李塞进座位底下占地方,半路上来的人越来越多,连过道都挤满了人,脚尖挨着脚跟,呼吸混着汗味与泡面香。那时从怀仁到太原,200公里的路要晃8个小时,下车时双腿肿得像灌满了铅,却觉得能坐上这趟车已是天大的福气。
如今想来,火车轮子碾过的不只是铁轨,更是光阴的刻度。从绿皮车的"哐当"声到复兴号的"静音模式",从彻夜排队买票到手机一键下单,从"能坐下就好"到"选个靠窗的座位",变的是速度,是方式,不变的是车轮下的土地,是土地上生长的希望——就像窗外那片晚稻,不管列车跑得有多快,总会朝着阳光的方向,结出饱满的穗子。
站台的风掠过长发时,我回头望了眼停在轨道上的复兴号,银灰色的车身映着晚霞,像一条伏在大地上的光带。它不仅载着我们穿越山河,更载着一个民族的脚步,从泥泞里走来,朝着光亮处去。而那些被车轮碾过的旧时光,并未真正消失,它们化作了稻穗上的颗粒,化作了车窗里的风景,化作了每个旅人眼底的笑意,在时代的风中,轻轻摇晃。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
(图文供稿:田玉平)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