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赵越(1929-2005),原名赵修德,陕西周至人,著名书画家、定西教育学院副教授,号梨花斋主,精研古典,醉心诗画,师德学苑,享誉杏坛,书宗二王欧颜之法,画追白石、大千之风,作品在海内外多次获奖。传略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辞典》。著述有《松花庵诗余注释》《吴镇诗词选注》《盩厔古籍钩沉》《梨花斋诗词》等,为人谦和宽厚,颇具名望。在其去世20周年之际,特邀浙江财经大学、江汉大学教授赵映诚先生,撰写《德艺双馨 墨韵流芳——赵越先生书法赏析》一文,予以怀念和纪念!【编辑:纪昀清】
【专家点评】
赵越先生与我同为周至县尚村镇乡党,实属老前辈,不敢妄评,承蒙昀清老师盛情邀约,谨述一二学习体会,权作对老前辈的怀思与纪念!
小时候在家乡,人们对写字格外器重,甚至流传有康熙皇帝学书的民谣:“我儿学书已三年,只有一点像赵崡。”乡人赵崡,字子函,明朝万历举人,大水屯村人,《四库全书》录其《石墨镌华》一书,与赵明诚齐名,既是金石学家,又是书法大家,相传康熙皇帝曾随其学书练字。“盩厔”文化,底蕴深厚,印象最深的是常常听到乡人讲述某某字写得好,如解村的贾伦,圪塔头的武锡麟,西凤头的贾璋、贾琳,神灵寺的纪如心和赵越等,斯人驾鹤,这些老人均已作古。在乡人的眼里,这些字写得好的人,自然也是家乡一域的文化人、大知识分子,本人虽未能与他们谋面,但却常常听得仰首瞪眼,崇敬与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今有缘学习与瞻仰赵越先生的书籍与书法作品,更增添了对先生的敬仰之情!“无巧不成书”,在先生的书法作品中就有一幅“挽纪如心”的联语:“黄埔谈兵少壮日同仁诚赞孙吴略,幽斋挥翰耄耋时后代永存柳赵书。”回首往事,读来实在感人至深!
古人云:“字如其人。”此言虽有偏颇,但用在先生身上实属恰如其分,先生正直、坚韧与包容的品格无不渗透于其书法作品之中。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多为自己所写的诗词、对联、题跋、赠友雅句等,这些作品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同时,文之美意与书法相互映辉,相得益彰,增强了作品的美感。中国书法属于造型的艺术,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是借助于汉字形体的结构,发挥毛笔的特殊性能,通过点画线条的流畅旋折、收擒、纵放等形式进行造型结构运动,并经笔者个体技艺操作、情感释放等因素转化为有意味的一种文化形式。先生的书法艺术底蕴深厚、技法娴熟;古法明显、老辣可见;字字精美、情感释放;妙道玄凝、韵味悠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书法领域,楷、行、隶、草、篆,其“五体”皆通者,一般被奉为书法大家,古有赵子昂、赵之谦等,这些大家一般具有能够掌握多种书体技法和风格的全面性,并且造诣深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先生的书法作品,正是楷、行、隶、草、篆无所不通,多姿多彩,尤以行草和篆隶见长,实在可喜可赞!在笔者看来,其每种书体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水平,堪称后世学习的典范。先生的楷书、行书,多承明清书家之风;隶、草、篆书均具先秦与大汉风度。
先生楷书,外柔内骨,风格端庄秀美,用笔一丝不苟,笔画规范饱满,线条外显柔和圆润,而内含筋骨,刚健有力,转折干脆,点画果断,古法显见,字体仪态朴趣,工整雅致,形成劲秀潇洒而古雅的风格,给人以“雄强健美”之感。
先生行书,多为行草书,其欹侧变换多端,笔墨酣畅淋漓却无飘浮,线条自带呼吸感。笔法娴熟随性,整体匀称和谐,气韵生动。线条流畅圆转,形成独特风貌。字迹疏朗清雅,章法布局讲究,字迹肥廋有致。先生长于从自然万象中净化艺术抽象,依于笔,本于道,游于艺,通神达气,境界高雅。线条粗细搭配、起伏轻重,墨迹滞涩干湿,浓淡相宜,实在是其心灵情意的展现。先生通过线条的飞动,墨的润华,心手相合,抒情写意,表达了其文化的深层轨迹和艺术感受以及精神个性。线条质感与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翻腾激越的动作形态,反映了先生书法在清新爽朗的格调中,极力追求用笔的变化,并构成丰富的用笔特征。先生用墨多样化,大胆泼辣,既浓重茂密,又满中有“眼”,空间得体。整个作品水墨交融,虽含燥而方润,给人以灵动爽朗的美感。结体章法,具有鲜明的个性,变中求稳,稳中有变,呈现出新的气象。
先生隶书,主要呈现两种风格类型:一是“篆隶”,二是“楷隶”,说明先生在隶书创作中,对其产生与演变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将这种演变过程蕴含在隶书的艺术创作中,即汉隶书体在性质上的“文字学”和“艺术学”属性。汉隶的审美特征一般是宏阔、雄浑、简敛、正大,其核心是:朴。汉隶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艺术特征上的笔法、字法和章法:一是较多地保留篆书特点,嫡传象形文字的古意;二是吸收楷书的特点而赋予新的变化。先生隶书的两种风格类型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书之技法的深入研究。先生的“篆隶”,古意浓厚,通过用笔以及书写的技艺化,彰显着中国文字的悠久、恒远与质朴,给人以美的享受。先生的“楷隶”,通过笔法、章法、墨法的纯熟与巧妙运用,展现了其端庄、整齐、庄重、典雅之美感,其美味着实让人窒息与感叹!先生的隶书结构平衡对称,形态多为传统的扁方形,整体布局严谨而和谐,整齐匀称,线条优美,用笔沉稳,笔态灵动,游蛇变化,动静相生,富有韵律。笔画以方折、粗细变化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先生隶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和排列,形成一种整体的美感。同时以深入传统的扎实根基,得其理而不拘泥于法,常能冲破常规,喷发才情,以个性的创造,谨慎用笔,率意挥洒,纵横跌宕而有像,充分展现了隶书的形式美、意境美和在内涵上的历史厚重与文化深邃。总之,先生的隶书上承篆书古文特点,下纳楷、行、草元素,以隶书独特的字体结构,展现了“古质今妍”的美味妙趣之风貌。
先生草书,以潇洒飘逸和情感内敛为特点,多为雄浑之势,行云流水,意境深远,热情奔放,自然优美。笔法精准度高,起笔果断,中段饱满,收笔凝练,没有轻浮失控之感。线条质感性强,兼具弹性与张力。轻重、疏密、疾涩等关系处理得当,节奏感强烈。在审美与情感的表达上,点画飞动,虚实相生,气韵生动。自然书写,情感强烈,没有刻意设计之嫌。多有重墨,尽显豪情;用笔奔放,大有万豪齐力之势;笔锋劲健,力量饱满;字法组合,担夫争道,主次相让,动态平衡,张弛有度对比和谐;草法遒劲,畅快淋漓;龙飞凤舞,旋律气韵,富有节奏;气势连贯,多有情感表达之意。正如古人谈论草书时所说:善其事者,“怒貌渴骥之势,游龙惊鸿之态,腾蛟起凤之姿,奔雷坠石之状矣!”
先生篆书,尤为精彩,古法强烈,风格独特,既有古人遗风,又有创新元素,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包含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篆书作为汉字源头的书体,承载着文字演变的核心价值,早期篆书被视为“书学之源”,其美学特征一般为“婉而通”的“龙德之美”。先生篆书,线条圆润饱满,藏锋逆入,行笔自然,多有“屋漏痕”线条,呈现出古拙浑朴的“篆籀之气”,具有内敛含蓄的力量感。结体对称平衡,笔画参差错落有致,字形优美,技艺精湛,富有韵律感。篆书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其书法的线条、结构无不体现古人对“阴阳调和,万物相生”等自然规律的把握,同时又往往赋予“抱朴含真”“君子藏器”“盛德君子”的人格化象征。先生作品笔力遒劲,字形古朴典雅,线条流畅自然,结构严谨而灵动,展现出极高的书法造诣,整个作品其美可谓“三气”十足:刀笔游走,金石之气如青铜器上的铭文;结构安排,庙堂之气如周鼎、商彝阵列;曲折笔道,自然之气犹生,字迹似鸟兽足迹,笔势与山河脉络相宜。线条韵律如歌,钩、点如跳动的精灵,阴阳变化,妙笔生花,具象强烈可见,使人叹为观止!
“河东柳,风骨长”,德艺双馨,墨韵流芳。先生的书法并著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思之、念兹!
【点评:赵映诚】 2025年7月13日
赵越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装潢:纪昀清】

【评论专家简介】赵映诚,西安周至人。浙江财经大学、江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1997年连续两届获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政治文明与行政》《社会保障论:政府的责任与弱者的权利》《领导科学新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秘书学新编》《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墓园文化》《行政管理学》《文书学》《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等。其中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论“谏官制度”的专著,受到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赞赏并为之专请北大罗荣渠教授题写书名,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撰写“题记”;《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及其修订版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先后在北大学报、法音杂志、浙江学刊、统计与决策、宏观经济研究、学习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如: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大学报2000年3期)、“千华律祖”三昧寂光律师与广长律院(法音2022年9期)、生态经济价值下政府生态管制政策手段的创新与完善 (宏观经济研究 2009年9期)、行政之恶的正视与矫正(理论导刊2010年11期)、论和谐社会架构下政府管制模式的创新 (学习与探索 2008年3期)、论应用文的生态写作 (应用写作 2008年8期)等。参与相关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其中1项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热爱文学,偶有小作品及相关文论发表,如《归雁》《医疗花》《迎春花》《在指鹿为马的地方》《题图句漫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