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二首
有一位老人,晨光初现时凭栏而立。窗棂外,野色青青铺向远天,几只白鸽振翅穿过霞霭,翅尖似乎还沾着细碎的金光——这是他看了半生的安宁,是晨光里最寻常的温柔。可目光追着鸽影渐高时,那振翅的弧度忽然牵出另一幅画面:不是霞色,是硝烟;不是鸽鸣,是炮声;那些本该在晨光里奔跑的孩童,此刻或许正蜷缩在断壁残垣中,眼里盛着与年龄不符的恐惧。同一片晨光,照在和平的屋檐下,也照在苦难的土地上。老人望着白鸽远去的方向,沉默里翻涌着两种重量:一边是手边的安稳,一边是万里外的疮痍。
请倾听这位老人的两首诗,感受同一片天空下的截然不同。
七绝·晨望(中华通韵)
文:老毕
晨起凭窗望野青,
白鸽展翅伴霞腾。
天高云淡心神爽,
国泰民安享太平。
七绝·加沙现状有思(平水韵)
文:老毕
声频未去炮声隆,
影像传来枪下童。
罪孽难书天地震,
霸凌灭迹海山曈。
作品赏析
这两首七绝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世界的两面性,形成鲜明对比,情感张力十足。
《七绝·晨望》以“野青”“白鸽”“霞腾”等明快意象,勾勒出和平环境下的晨间景致,末句“国泰民安享太平”直抒胸臆,将个人闲适与国家安稳紧密相连,字里行间是对安宁生活的珍视与满足,语言质朴却饱含真情。
《七绝·加沙现状有思》则截然不同,“炮声隆”“枪下童”以直白的笔触直击加沙的战乱惨状,充满痛感;“天地震”既写罪孽之重,也暗喻正义的回响。
“海山曈”中“曈”指日出时明亮的样子(如“曈曈”常用来形容晨光初现、天色渐亮的景象)。结合诗句“霸凌灭迹海山曈”的语境,“海山曈”是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描绘的是大海与山川被晨光照亮的景象,寄寓着诗人对加沙地区战乱终结、霸凌消散后,和平曙光终将到来的期盼——如同黎明驱散黑暗,光明普照大地,象征着正义伸张、苦难终结的美好愿景。
全诗情感浓烈,从现实苦难延伸到对正义的呼唤,极具感染力。
两诗一静一动,一安一乱,前者是和平生活的具象化,后者是战乱苦难的缩影,共同构成了对“和平”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在对比中更显太平的珍贵,也更凸显对加沙人民遭遇的痛心与对正义的渴求。
编者语
人间两重天
一窗晴色一窗愁,
加以风光异九州。
白鸽霞中衔逸乐,
硝烟骨里伴荒丘。
谁将黎庶作尘芥,
忍看稚童血泪流。
惊叹人间多舛乱,
世情公理各沉浮。
山河血铸
加沙炮震裂童声,犹见神州旧日旌。
一寸山河三尺血,八年烽燧万夫明。
残垣稚子呼亲断,焦土遗民望岁平。
莫让新痕叠陈痛,长将国史鉴今生。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王庆阳,网名:月亮泉。退休前曾任秦皇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卫生学校、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党委书记。个人专著《养正新论》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结集诗词文《岁月如歌》。热爱生活,喜欢用诗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朗诵艺术团秘书长。喜欢用朗诵,为多个平台主播,用声音倾情传递正能量。在河北省文研会举办的“红色记忆 百年风华”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朗诵活动中荣获“最美诵读者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