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文学之路越走越宽广(续二)
——我为沪上作家写评论
徐一化
“唯文学之路”,指专注于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唯一路径,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与审美特性。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在秘书长朱超群先生的倡导和组织下,以走唯文学之路为宗旨,其会员创作日臻精湛,凝聚成独特的审美特质。近年来,沪上作家既承续现代文学传统,又锐意创新,于都市叙事中见人性微光,在方言实验里藏文化基因。我为沪上作家朱超群、袁德礼、沈裕慎、陶建幸、鲁守华、梅常青、沈志强、张春新、刘俊国、叶振环、宋长星、费荣长、周裕华、殷博义、卫润石、李媛成、周琪卿、夏梅珠、丁罗蕾、钱坤忠、贺贤人、九英、潘幽燕、陈莉、王根青、王妙瑞、陈敬标、施永培、李昶阳、林建明等作家作品所写的评论,只是评论中的一部分。通过微观解读与美学阐释,追踪海派文学基因的当代演化。这些文字力求成为作家创作实践的智性回声,而且在流动的评论光谱中,力求昭示着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的写作,在当代文学版图中的独特价值。
评朱超群《人文行旅》:
《人文行旅》,是一部游记散文集。作家所写的作品,主要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为主。作家将观感转换成文字,以反映祖国的美丽景色、名胜古迹、人文故事等。难能可贵的是,作家通过实地民情风俗的考察,行旅中传递时代的脉动,留下了行走文学的优美文字。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令人震撼。作家是在山水游赏中达到“物我相亲、景情互构”的生命理想之最高境界。该书以富有现代感、结构多样性的方法,对游记散文的功能、意象及美学价值进行演绎,用独特的角度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行旅之美,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游记书写新时代的“社会风景”,要求我们要有“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行走于天地之间。超群先生细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港澳台共34个,他“大概还有10多个没去过”。“没有去过的地方,不能虚构进书中。”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乡间,无论是沿海一线还是偏远边地,作家都用心去游历、探索,以引领读者全面感受祖国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新样态和新气象,为人民代言,为时代赋歌。在书中,作家有的是一景一写,如《游览红枫湖》《在湘西路上》《在凤凰》等;有的是全景式的多日游记,如《云南昆明、西双版纳游》《青岛、蓬莱、烟台、威海游》等。通过驻足观察、体验,由过去思考当下,从平凡中发现伟大,既有市井的素描,也有时代的大风歌,真正做到了对时代进行多样性、全方位的观照。
书写新时代的“社会风景”,要求我们要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以高屋建瓴的姿态,审视旅途中所遭遇的社会问题和现实人生。人间处处是风景。游记最大的特征在于写作者作为一个旅行者,自主设计游踪,以个人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风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游记散文写作当然不缺乏鲜活的社会性素材,问题在于要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捕捉、观察、运用这些素材。很显然,游记散文作者如果匍匐在地,没有恢宏的视野和超拔的眼光,而是随处取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就会陷入“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其笔下的“社会风景”也必是零敲碎打,琐屑、平淡,毫无诗意。所以,游记散文作者不但要有“新闻眼”,而且更要有“新闻脑”。超群先生从年轻时创作旅游偶记,时至今日,日积月累,写了40多年,第一辑“华夏大陆”23篇作品中,绝大多数游记跳出了一时一地的有限视野,将它们放到了整个时代的大环境里加以思考,从而以小见大,尽可能体现其中所凝聚的时代精神。其中,《在湘西路上》《深圳、珠海、广州游》《新疆行》《甘肃行》等游记散文,则从比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勾画出“社会风景”的新颜旧貌,展望它的未来走向,向读者传递时代的脉动。人文行旅,不仅仅走马观花,更要求我们用积极的姿态,拥抱我们这个时代,努力发掘风景的时代内涵。
要积极去拥抱我们这个身处的时代,借助所见所闻,对当下中国的深刻变化进行透析和认知。这需要作者善于穿透“社会风景”纷繁的表象,追寻时代洪流下每一种景观的意义和诗意,并在世道与人心、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等关系维度中,对其加以淬炼和提升,如此才能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和思想穿透力的作品,传递向上的精神力量。
拥抱新时代,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对“自然风景”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不要像传统游记那样,停留于纯粹的“自然风景”的描写,或者仅仅将自然人格化、道德化、哲理化,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超群先生在《凤凰印象》《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乌兰布统大草原》《香港游》《澳门游》《泰国之旅》等游记散文创作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字里行间,以画入文,以境入文,以情入文,丝丝入扣,步步连环。一字字,一句句,无不体现着作家的气息、激情、追求和思想,表现出作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渴望。可以说,这些佳作具有无限的文化魅力。
拥抱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古代就形成的“自然风景”的细致描绘。只是这种描绘,应站在生态伦理的高度,思考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如何能够保护好自然。这需要游记散文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游记文学的感性和直观,反映当下的环境问题,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我们的环保事业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植树造林、治理工业污染,这些辉煌的成绩,也都需要游记作者给予充分关注。超群先生创作的游记散文对这些环境治理好的地方,予以重点宣传。如《山水精华在阳朔》,“漓江的美,美在水清,美在两岸都是小山。就像一幅幅画似的,船行到哪里,哪里的风景都不同。”又如《游览天子山》,“它像黄山,比黄山的风景更险、更秀、更奇;它又像桂林的山,比桂林的山集中、丰满、峻秀、奇特,仿佛身处在仙境中一般。”还如《凤凰印象》,“镜面般沟水面,透着那么宁静,周围的气息好像凝固了,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画卷。”
评闲语《微短剧沙龙聚合麦稻香酒店》:
摄影师贺贤人先生报道的此次会议,彰显了文化IP转化的专业化路径:资深作家们围绕钱钧华云南民族志文本,展开从人类学纪实到动漫艺术的深度探讨。会议亮点在于构建了三重保障体系——田野调查的原始素材(钱钧华)、剧本打磨的文学力量(陈柏有等)、影视转化的专业把控(宋长星),形成文化产品开发的较好效果。其"试制-复盘-量产"模式,为非遗文化的现代表达树立了严谨范式。以私域创作联盟形态,凸显文化创新中“小而精”策略的实用价值。
评九英《从戈壁到社区:92岁徐慧敏用爱与诗书写人生》:
作家九英女士创作的这篇散文,深情地刻画了92岁老党员徐慧敏如诗如歌的人生境界。她的人生轨迹壮阔坚韧——从尝尽旧社会艺人辛酸,到投身新疆戈壁建设并成为先进教师,再到回沪后深耕社区二十余载,每一步都闪耀着奉献的光辉。散文最打动人处,在于展现了徐慧敏“双重书写”的生命华章:一是“公益之书”,她二十年如一日无私关爱青少年、组织文艺活动、慷慨捐款助学,以切实行动滋养社区;二是“诗性之书”,“每日一诗”不仅是创作的恒心,更是她纯净灵魂与赤诚初心的自然流淌。她的诗如“玉壶冰心”,以善良、悲悯和高贵,温暖照亮了他人。
徐慧敏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的精神高度,其跨越时空的忠诚与大爱,如合欢树般根深叶茂,馨香久远,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时代楷模。散文主题突出,论述凝练,诗句迭出,展现了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英雄人物精神品质的深情赞颂。观其全文,确实是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文学艺术表现力的佳作。
评潘幽燕《夏荷吟》:
诗人潘幽燕创作的此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夏荷风骨,兼具画面美感与精神象征。一是立意卓然。 突破传统咏荷的柔媚窠臼,“不随淤染入清骨”一句,以“清骨”为诗眼,赋予荷花凌然不坠的君子品格。淤泥不染的物理特性升华为人格坚守,直追周敦颐《爱莲说》的哲思高度。二是意境双绝。 前二句铺陈视觉盛宴,“翠盖”喻荷叶苍劲,“粉妆”拟花瓣娇柔,碧湾水云间色彩明丽、动静相宜。后两句陡转精神境界,“吐露颜”呼应“晴光”,以向阳而生的生命姿态,完成对纯洁本质的礼赞。三是技法精妙。 “翠—粉—碧—晴”的色调流变暗合情感递进,对比中显张力(淤染与清骨)。“吐”字炼字精准,既含花蕊绽放的形态,更寓主动释放高洁的意志,赋予静物以人格力量。
评陈莉《七绝十首》:
诗人陈莉创作的这组七绝诗,以文人雅集为底色,将书斋墨韵、诗友唱酬、文化传承熔铸成清雅画卷,展现当代传统诗词创作的活力。精神内核紧扣文化传承:《钱门弟子》颂师道弘艺,《赞韦江荷》彰逆境志节,尤其“五男”评语入诗的创新(见柏有赏析会注),使古典形式迸发现代生活幽默,体现“旧瓶新酒”的巧思。艺术张力显于虚实相生:如“古琴书意暗香来”通感妙用,茶烟琴韵氤氲纸面;“金色深秋点霞光”以彩墨皴染时空,跳脱浅白写景。作为跨界的音乐人,诗人以声乐韵律感滋养诗律,十首作品如文人雅集长卷,既有“经典传承自有才”的担当宣言,亦见“冷暖关情霜染浓”的细腻情怀,堪称当代旧体诗坛的清新脉动。
评王根青《略谈戏剧的语言》:
作家王根青这篇散文精准把握了戏剧语言的本质特征,其核心价值在于:1. 本体论突破将语言从"辅助工具"升格为戏剧的"核心动力",强调其推动冲突、塑造人物的主导性,较之传统"动作中心论"更具现代戏剧观。2. 三重性标准提出"性格化-动作化-诗性化"的立体要求:性格化(哈姆雷特的独白≠李尔王的咆哮)、动作性(《雷雨》中"你姓什么?"引爆血缘秘密)、
诗性浓缩(《茶馆》"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呢?"含百年悲怆)。3. 潜台词美学点明"说破即非戏"的规律,如契诃夫《樱桃园》中"花园真美"的台词,表面赞美实则暗含时代挽歌。
评王妙瑞《四十年磨一书》:
作家王妙瑞先生撰写的这篇读书笔记,以深沉笔触勾勒出沈裕慎先生四十年铸就的文学丰碑。作者巧妙运用双线叙事:明线展现在抗癌重生与耄耋笔耕的惊人毅力中,暗线贯穿着从泸定桥铁索到黄崖洞烽火的时空穿越,使个人创作史与百年党史形成恢弘共振。文中点睛之笔在于细节的史诗化处理——83岁作家在摇晃铁索桥行走六次的执着,与17岁战士投掷120颗手榴弹的壮举形成生命长度的对位,揭示红色记忆传承的永恒价值。更以"红色路名地理学"(泸定路毗邻大渡河路)的发现,赋予城市空间以历史纵深感。作为读书笔记,其独特处在于将书评升华为精神对话:插红玫瑰的仪式感,既是对《鲜花开遍了十字岭》的致敬,更象征着红色文学基因的永生。此文本身已成为致敬文学初心的动人范本。
评陈敬标《读<南通印痕:光阴叙事>》:
作家陈敬标先生创作的这篇诗评,以灵动的文风完成了三重美学建构:结构之巧——用“绘画三原色”比喻(江海底色、青铜纹路、纺织经纬)统领全文,使地域诗歌批评具象化为可触的视觉艺术,呼应南通“近代第一城”的历史质感。解诗之深:抓住杨华诗歌四大精髓:
1. 以“兰花布雨巷”佐证含蓄根性,批判直白叙事的浅薄;2. 借“青铜鼎耳年轮”诠释时空张力,彰显三千年文明的诗性压缩;3. 用“紫琅塔尖耀芒”点出意象清新,卫星视角突显跨时空辉映;
4. 以“地沟油”辛辣比喻,强调韵律纯度在传唱中的神圣性。批评之锐:将打油诗分阶为“橄榄油/金龙鱼/地沟油”的比喻,以生活智慧解构晦涩理论,捍卫了诗歌审美底线。通篇如濠河波光,既漾动即兴的才情,又沉淀批评的锋芒。
评施永培《崇明岛四滧港赋》:
诗人施永培先生创作的这首诗,以短短56字完成时空跨越,堪称微型史诗。上阕“碧浪拥红樯”五字即凝练百年风云——“红樯”既喻革命烽火,又暗合今日港区繁荣,一词双关的炼字功力尽显。下阕“凤翥龙骧”化用《文心雕龙》典故,将七十年发展凝为神兽腾跃的图腾意象,与“琼楼阆苑”的现代图景形成蒙太奇式拼贴。全词严守《浪淘沙》格律而气韵流动,“戎装/沧江”“新妆/渔乡”的韵脚如潮汐往复,既承"军港-渔港"的历史转型,又暗合四滧港江海交汇的地理特质。末句“岁稔时康”四字尤见匠心,既延续《诗经》“岁其有”的农耕文明基因,以“稔”“康”二字篆刻出新时代的民生画卷。“春风政策”稍显直白,然在颂体诗词中恰成时代印记,反添纪实价值。此作如四滧水纹,波光里叠映着二百年沧桑,是旧体诗词现代化转型的典范文本。
评李昶阳《惊蛰》:
诗人李昶阳先生创作的这组惊蛰主题诗词,以多元艺术手法展现了节气文化的丰富内涵,整体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首先,作品通过细腻的物候观察(如“田蛙伸爪”“水蟒启唇”)与生动的意象组合(“捧杯清露洒红尘”),构建出充满生命张力的春日画卷;其次,在艺术形式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既有《鹧鸪天》对宋词格律的严谨遵循,又有自由体诗歌的语言创新,方言词汇的运用更增添了地域特色;最后,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节令描摹,在“云雷惊蛰返重怀”等句中升华出对生命轮回的哲学思考,而“牛耕地,鸥飞啼”等场景则饱含对农耕文明的深情礼赞。虽个别词句稍显生硬,但整体上以银龄诗心打通了自然时序与人文情怀,堪称节气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
评林建明《人在他乡》:
我们看到,在这部字里行间始终浸透着乡土味的散文集中,建明先生将自然、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凝聚为一种富有活力的文学话语。这部乡土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它通过散文形式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令人赞叹。
数载寻文脉, 勤奋述华章。建明先生新作《人在他乡》,作为一部多年精心打造的乡土文学散文集,十分注重抒发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其创作思想和文章意境,诠释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细细探析,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其一,再现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人生他乡》以真实、生动的方式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包括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农村的文化和生活。如《看戏》《蚕事》《小满》《麦子黄了》《故乡的芦苇荡》《老家的雪》《老家的小石桥》《旧缸》《秋天的辣椒》《南瓜疙瘩糊》等作品,以其深入的探寻,不断去触摸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农村生活。它们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反映了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文化传统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作家以真实的态度,不断探究大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在浓厚的地方色彩映照下,将农村农民的生活场景、尘世的况味,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呼吁人们要全力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作家的创作实践有力地证明,日复一日的生活、劳作和奋斗,只要被描述出来就有光芒。
其二,形成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作家的语言风格十分朴实自然,贴近生活,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而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麦香》《野藕》《冬天的萝卜》《甜甜的汤圆》《老家的南瓜》《腌制的岁月》《黄花一朵》《时光中的小罐》《蔬菜的花朵》《黄黄》等作品,它不加雕饰,不事张扬,却能够直击人心。它没有华丽的辞章,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刻意的修饰,却能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各种华丽的辞藻、繁复的修辞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时感到窒息。然而,在这股华丽的洪流中,有一种力量始终坚韧不拔,那就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它如同山间清泉,静静流淌,洗涤心灵的尘埃,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朴实的语言,是智慧的结晶。它摒弃了浮华的表象,直击事物的本质。建明先生的众多作品,始终保持着真挚纯净的文学情怀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他秉承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血脉,永葆对文学的激情,用语言在创作困境中突围,用语言在灵魂世界中高蹈。
其三, 创作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人在他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是农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塑造,展现了农村人民的善良、勤劳、朴实等美德。如《父亲的枇杷树》《母亲的枇杷果》《守护村庄的人》《母亲的菜地》《我的老娘是大脚》《母亲的村庄》《景兰》《曹秀芝》《黄泽桂》《李日华》《熊秀会》《吕素华》等作品,作家笔下的角色,或是他敬爱的父母,或是村庄的普通人,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动的精神特征,而且还有着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这些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勤劳和善良,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担当,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其四, 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问题。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关注农村生活的美好,而且也关注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封建迷信思想、环境污染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引起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如《腌制的岁月》《母亲的村庄》《去外面走走》《释乡愁》《夏天的声音》《那年,我去横埠河挑埂》等作品,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以对社会心理的幽微洞察,细腻传神地抓住了现代农民在成长过程中真实的情感潮汐,个体心理、认知、精神的渐变,以及对自我、对世界的审视和思考。作家尝试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散文作品中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当今时代的风貌。
文笔精华研究会的文学创作和研究还在继续,为沪上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在继续。保持创新态势,重释海派精髓,已成为常态。文笔精华研究会的实践,正在为中国当代文学开辟一条独特的“唯文学”之路。这种创作路径,既继承了海派文学"融贯中西"的基因,又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我们欣喜地看到,纯文学依然是人类精神不可替代的栖居之所——它既是对抗异化的诗意堡垒,更是通向自由的美学飞地。文笔精华研究会当下这种创作姿态,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提供了创新、超越且可复制的珍贵样本。
【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作者简介】徐一化,高级编辑、教授,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安徽省地方文献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等。现为上海文笔精华研究会名誉会长。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