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郜庆军先生,是从长垣郜胡同灯展开始。以往元宵节,蒲人相约去郜胡同观赏花灯,是小城一大盛事。
初上班时,夜晚寂寥,就骑车四处乱逛,在县城大大小小的胡同里乱钻。这些胡同大多安安静静,有的的黑寂寂,悬几盏灯,高下的房屋里漏出些灯光,飘出些笑声。
孤单单的我,痴痴听着,总会发出一些呆想。
后一日,春节期间,走到一条小巷,曲曲拐拐,至巷中间灯光熠耀,靠墙摆放几幅一人高的画像。画上人有男有女,蟒袍玉带,面容端肃。旁边放一张桌子,几个人坐在桌边。再向里走,又见南墙长垣历史文化碑廊,嵌几方古碑,还刻有长垣“四至八景”歌谣、郜永春等明清先贤诗集。
郜永春的《过卧龙岗值雨诗》,我印象很深:
南阳负郭隐耕锄,雾雨笼烟晴草庐。
何处风雷驱使节,此间鱼水戏征车。
石床夜据清歌枕,垄亩波分汲便渠。
惭愧逢时无计策,故园萧瑟转踟蹰。
诗里充溢着赤子情怀和仰贤之心。
一时之间,我有点恍恍惚惚。总觉小城太小,直到这时才知小城人文之盛、历史之厚。
据史料载,明朝初年,山西人郜果带着家人从山西长治一路南下来到河南,因慕名蘧伯玉的君子之风,故在蘧伯玉墓祠附近定居,并自号“仰蘧”,经历数代繁衍,屡创辉煌,为长垣县留下了郜家祠堂、郜氏牌坊、郜坑、郜路、郜胡同、郜楼岗等文化遗迹,印证了迁入长垣的郜氏家族的显赫历史与特殊贡献。郜家俊才迭出,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载,明清两代长垣郜氏共有四人: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郜永春、明崇祯十三年进士郜献珂、清顺治四年进士郜炳元、郜焕元。出现了历史上罕有的一个家族“七世居朝官”“三代四进士”。
郜胡同灯展,成为长垣元宵节的保留节目,每到正月十四,郜胡同及外面大街就灯火通明,一片霞彩。四方之人如潮涌一样赶过来。逛灯展,拜谒郜家祠堂。殿宇深沉,青烟缕缕,郜氏先祖一个个正襟端坐,展现着一个官宦家族迄明季以来数百年的芳华。
在人海中穿行,每每见灯展上的灯箱还有灯笼上镌有“长陵公司郜庆军”字样。就对郜庆军充满了好感。
其后,因缘际会,结识郜庆军先生,果然,其待人彬彬有礼,豁达幽默,聪敏机警,庄重之中又有活泼的一面。
大概由于家族传承的原因吧,他特别敬重文化。他对文化、对文人有一种骨子里的敬重。绝不是表面的客套,而是真正的尊重。
他坚持举办元宵灯展,支持春节民俗活动。把郜胡同灯展打造成长垣人春节的网红打卡地,给长垣人增添了浓浓的节日喜庆。他还投资购置花戏台舞台车,成立长陵豫剧团,定期演出,给群众送上精彩戏曲大餐。建设郜永春纪念园,精美的石雕,优雅的环境,还有一通通碑刻,成为长垣又一人文盛景。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个优秀的女人。这话一点没错。郜庆军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他妻子的支持与辛劳。
他们夫妻是典型的创业夫妻,同甘共苦,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夫妻两人一同经营企业,一同襄助文化事业,出则同车,入则随行,夫唱妇随,形影不离,是难得的模范夫妻。
郜永春纪念园的十二生肖石雕、八仙过海石雕、石坊,都是夫妻俩一同考察,一个厂一个厂去看,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去选,最后敲定的。
妻子不光是他家庭的贤内助,也是事业的好帮手。他们平时以郜总、张总(郜庆军妻子姓张,在公司任副总经理)相称,夫妻俩还常相互开玩笑,亲切幽默。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在他们夫妻带领下,一大家人和和乐乐、相敬如宾,家庭氛围热烈亲切。正如《诗经 常棣》中所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曾有幸与他们一家人共餐,儿女皆事业有成,温文知礼,识见通达。孙辈又活泼聪明。这一家人真是温文有礼、其乐融融,让人又敬又羡。少年夫妻老来伴。想他们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经历了多少挫折,还有世情冷暖,成功之后,又能抵制诱惑,恩爱厮守,不离不弃。养育儿女,家庭和美。实在难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郜庆军夫妻不光爱家,对员工也特别好。他为公司老员工买房、买车,每有余闲,还亲自下厨为员工做饭。因此,他的企业特别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像一个大家庭。
别看郜庆军夫妻对文化事业和公司员工一掷千金,慷慨大方,但他们却自奉甚俭。郜庆军外出常常穿着工作服,开着电动车,吃穿都务求俭省,一分钱都不会浪费。
郜先生爱饮,且一饮辄醉,不醉不归。每每酒后夫妻一同归家。庆军先生在前面唱,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妻子就在后面默默跟随,含笑听着丈夫哼唱,呵护丈夫安全。丈夫开心,她也开心。她知道,这是丈夫最好的休息。穷不失志,富不傲骄。他们夫妻是真正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们夫妻朴素低调,但做人的境界却很高。
有人说,真正的成功不是事业的成功,而是家庭的幸福。郜庆军夫妻,真正的人之典范、夫妻楷模也。(文/图:王自亮)
责编:曹道伟 审核:陈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