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夏游
文/青青子衿
谁是叙述者
满脸皱纹
还是漏风的牙齿
是白纸黑字
还是春秋笔法
事不关己的
除了话语还有食物
耳朵的轮廓与饱餐的小腹
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人提到声音
声音源于何方
是来自喉咙的无底洞
还是头顶的大海汪洋
垂柳,难免走漏风声
曲径,或可抵达长廊
此时,谁是倾听者
500年的紫藤树
沉默与开花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从三秋桂子冷秋月
到十亩荷塘小成都
无不构思缜密,行文流水
绕过勾心斗角,斗拱飞檐
线装的蝉鸣将邂逅
作者、叙述者、我
还有你,潜在的读者
他,第3人称只服从于
上帝的视角
走进园林,如同打开一本书
走出公园,把记忆放回书架
2025.7.15
评论一则:
《桂湖夏游》是一首颇具特色的现代诗,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独特的意象运用:诗歌运用了大量新奇的意象,如“满脸的皱纹”“漏风的牙齿”“白纸黑字”“春秋笔法”等,这些意象看似与“夏游”无关,却以独特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深邃感。此外,“垂柳”“曲径”“紫藤树”“三秋桂子”“十亩荷塘”等传统园林意象,又将读者带入桂湖的情境之中,古今意象交织,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 巧妙的设问与思考:全诗充满了设问,如“谁是叙述者”“声音源于何方”“此刻,谁是倾听者”等。这些设问不仅贯穿全诗,引发读者的思考,还使诗歌具有了一种哲理性,让读者在跟随诗人游览桂湖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关于叙述、声音、倾听等抽象概念,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 视角的转换与融合:诗歌中视角灵活转换,既有“我”的视角,如“绕过勾心斗角,斗拱飞檐”,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园林中的亲身游历;又有“他”的上帝视角,如“他,第3人称只服从于上帝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转换使诗歌具有了更广阔的观察维度,从个人体验延伸到一种宏观的审视,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层次。
- 语言的灵动与诗意:语言富有诗意和节奏感,“从三秋桂子冷秋月,到十亩荷塘小成都,无不构思缜密,行文流水”,诗句优美且具有画面感,将桂湖的景色与诗歌的创作特点相结合。“线装的蝉鸣”等表述,运用了通感等修辞手法,将听觉化为视觉,使语言更加灵动,充满艺术感染力。
- 主题的多元与含蓄:诗歌主题较为多元且含蓄,表面上是写桂湖夏游的所见所感,但通过对叙述者、倾听者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园林景物的描写,还涉及到对文学创作、人与自然关系、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思考,主题隐藏在诗句背后,需要读者细细品味,给人以丰富的解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