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将军戴安澜:抗战烽火中的不朽传奇
一罗培永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河中,戴安澜将军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1904年11月25日,戴安澜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现无为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原名戴衍功,后立志救国,力求安狂澜于既倒,易名为“安澜”,自号“海鸥”,寓意像海鸥一样在风雨中搏击长空。早年,他就读于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一年后虽辍学回乡当塾师,但心中的报国之志从未熄灭。1924年底,戴安澜考入黄埔军校,自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军事征程。
戴安澜的军事生涯始于国内抗战时期,在多个重大战役中都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与顽强的战斗意志。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进逼长城,戴安澜所在的25师北上抗击。在古北口,他率145团与日军第16旅团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戴安澜毫不畏惧,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坚守阵地3天3夜,连续3次击退日军进攻,击毙日军两千,自身也在战斗中负伤。此役,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五等云麾勋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
1938年,戴安澜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他率部在向城、洪山镇等地顽强阻击北面日军,苦战数日。期间,他巧用战术,火攻陶墩,计取朱庄,激战郭里集,迫使日军后撤,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随后,他又坚守中艾山四个昼夜,成功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战后,他荣获华胄荣誉奖章(一说宝鼎勋章),并被提升为第89师副师长兼第31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在担任教育长期间,他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战经验相结合,为部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 。
同年8月,武汉会战爆发,戴安澜率部投入到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巧妙地利用山区的地形优势,将日军引入山区,成功化解了日军在空军、海军方面的优势,层层阻击日军西进,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有效杀伤了大量日军,展现了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和卓越的战场应变能力 。
1939年,戴安澜升任第五军第200师师长,该师为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官兵训练有素。他到任后,积极改进军事教育,手编《磨砺集》两部,阐述班排练之间攻防与射击技巧,并创作《战场行》一歌,教全师学唱,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同年11月,他率部参加昆仑关大战。面对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强攻前进的日军,戴安澜毫不退缩,率部在南宁北郊二塘三塘顽强阻击。尽管双方实力悬殊,南宁、昆仑关一度被日军攻占,但他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反复争夺,历经三失三得,最终成功收复昆仑关,并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戴安澜在战斗中不幸被炮弹击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直至战斗取得胜利。战后,他荣获四等宝鼎勋章(一说青天白日奖章),并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组建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戴安澜所在的第5军奉命出征。1942年3月,他率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入缅。在皮尤河,他指挥部队成功伏击日军,炸掉大桥,毁坏日军军用汽车,击毙日军三十多名,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第一枪 。
随后的同古保卫战,更是展现了戴安澜的英勇与坚毅。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且拥有空军支援的日军,戴安澜率部坚守同古城12天。他召开团、营长会议,勉励官兵死守同古,并宣布各级指挥接替顺序,以确保战斗指挥的连续性。战斗中,他灵活调整部署,将三个步兵团留在城内顽强抵抗,自己则率领师指挥部迁往桥东指挥战斗。为阻止日军前进,他果断下令火烧森林。尽管日军施放糜烂性毒气,戴安澜部依然坚守不退,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敌5000余人,成功延缓了日军北进的步伐,掩护了7000余英军的顺利撤退,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国威 。
4月24日拂晓,棠吉之战爆发。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战斗中,他的随从副官受伤,一个卫士牺牲,但他毫不退缩,带领部队奋勇拼杀,战至午夜,成功攻克棠吉 。
然而,由于西线英军的大溃败,整个缅甸战场局势急转直下。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戴安澜师被迫撤退。1942年5月18日,在撤退途中,戴安澜师与日军56师团两个大队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激战中,戴安澜胸部、腹部各中一弹,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5月26日,因伤势过重且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戴安澜在缅北芳邦村壮烈牺牲,年仅38岁。他是抗战时期第一位在国外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也是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 。
戴安澜将军殉国后,举国悲痛。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中将,其灵柩被运至广西全州安葬。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1万多人参加的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诗、挽词、挽联,以表达对他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毛泽东的挽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殉命,壮志也无违”,高度赞扬了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周恩来誉其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朱德、彭德怀同志题写的挽联“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表达了对他军事才能的钦佩和对他牺牲的沉痛哀思 。1944年7月,因日军即将侵入广西,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移葬于贵阳市花溪。抗战胜利后,1948年其灵柩归葬故里安徽芜湖。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2009年,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戴安澜将军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一生。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爱国精神,不仅赢得了国人的敬仰和赞誉,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黄埔英风铸剑寒
抗倭烽火血痕斑
昆仑关上歼凶顽
同古城头守险艰
缅北孤征悲骨碎
国中群恸挽诗传
将军壮志昭日月
千古英名照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