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医学食疗专家韩世范教授在全国FFC2025功能性食品大会上再次斩获“技术创新奖”,这也是韩世范教授团队连续第四年摘得此项大奖。与此同时,由其首次提出的“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同年也被国内医学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创始人、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中国医学﹣食疗整合联盟副理事长、山西医科大学食疗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农食医药产业分会会长……虽然成绩斐然、荣誉加身,但作为我国护士处方权研究的奠基人,韩世范教授20年深耕推动了中国高级实践护士培养体系与处方权政策落地。
近年来,他敏锐洞察“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转型趋势,带领团队跨界至慢病食疗科技领域,创新提出“家庭护士食疗理论”,其成果不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应用效果,还连续多年斩获FFC功能性食品大会“科技创新奖”和“产品创新奖”。日前,韩世范教授在访谈中详细阐明了从护理改革到食疗革命的学术跨越,解码其以科研服务全民健康的创新路径。
韩世范教授在FFC2025功能性食品大会作专家发言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医学高级实践护士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护士处方权研究的挑战与突破?
韩教授:我们以“精准护理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为核心,培养具备临床决策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关键成果是明确了护士处方权范围:3类处方形式、27项临床决策场景,覆盖62项处方内容(含107种药品及24项检查)。
最大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医生群体对处方主导权的担忧;二是缺乏法律政策支持。为此,我们推动政策调整,将护理教育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并建立跨专业协作机制,最终为处方权落地奠定基础。
记者:您转向食疗科技研究的契机是什么?这对医疗健康理解有何影响?
韩教授:契机是医学模式正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食疗通过饮食干预预防疾病、调节身体机能,成为健康管理的核心手段。这一跨界让我更深刻认识到,医疗健康需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食疗强化“治未病”理念,通过天然食物增强免疫力,是从根源改善健康的新路径。
记者:家庭护士食疗模式的核心创新和社会价值是什么?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如何?
韩教授:创新点在于融合现代营养学与中医食疗,构建含理论体系、处方方案和产品的综合模式。我们首次明确植物非营养素(如黄铜、白藜芦醇等)可逆转慢性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社会价值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慢病患者药物依赖;其次,可以普及健康管理,提升公众科学饮食能力;最后,还能带动产业链,食疗产品开发助力农业增值与乡村振兴。
我们干预了1073例超重/肥胖慢病患者(含糖尿病、脂肪肝等),数据显示:6周平均减重7.1公斤,有效率97%,显效率80%;短期内显著改善血糖、血压等指标。其优势在于个性化方案设计,比传统饮食模式更精准有效。
记者;您认为如何推动“非主流”的食疗研究走向科学化?
韩教授:我们采取双轨策略。首先是科研实证,通过斑马鱼、大鼠等动物模型验证食疗机制,并构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个性化方案;其次是学科融合,整合中医食疗与现代医学,建立标准化研究框架。这些工作消除了学界质疑,奠定了食疗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学术地位。
记者:您在食疗领域的奖项与成果对行业有何影响?
韩教授:团队发表百余篇论文论证食疗对慢病的有效性,并获两项关键认可:FFC2025功能性食品大会技术创新奖(项目“家庭护士饮食模式在体重管理中的应用”);“家庭护士”品牌入选山西营养健康食品十大创新品牌,被30余家媒体报道。行业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动功能性食品创新与食疗学术地位提升、为慢病患者提供非药物干预新选择、打通“食疗研发-农业生产-健康产业”链条,服务乡村振兴。
总之,从护士处方权到食疗科技,我们的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推动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高级实践护士培养体系与家庭护士食疗模式,是新质生产力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实践范本。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两大支柱,服务于全民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