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女投江铸英魂
作者:白玫
她们有着花一样的年华,她们有着梦一样的憧憬;她们有着诗一样的浪漫青春。但在民族危亡时刻,她们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个人利益,以民族大义为重,把青春投入到了抗日战争的烈火硝烟中,为祖国奉献了她们年轻的生命,普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烈篇章。
1938年10月,牡丹江畔的乌斯浑河水格外的寒冷,河面已径开始结冰。日本侵略者为稳固东北殖民统治,调集重兵残酷“围剿”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妇女团八位女战士随大部队踏上转移之路,行进途中遭遇日军围追堵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看着隐藏在灌木丛中日军乌黑的枪管及明幌幌的刺刀,她向身边的七位姐妹们说:“姐妹们日军就在眼前,我们要拖住日军,让大部队安全转移。”说着她带领七个姐妹们,迅速向日军方向冲去,主动暴露自己,把日军的火力吸引到她们这边。一个女战士迅速跑上山坡把抗日联军的旗帜插在了最高处。此时的日军误以为是抗联主力部队,几百名日军同时向冷云她们扑过来。
当7名女战士在冷云的带须领下,一次又一次的打退日军的冲锋时,八名女战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杨桂珍在打倒三名日军后,发现身边的郭桂琴肩膀中弹,她赶紧撕下半截围裙为她包扎,李凤善用朝鲜语向日军喊话:“你们已经被包围了……”她的喊话在黑夜里显的格外的清脆响亮,日军官听到他们被包围了的喊话,顿时乱了阵脚,就在日军迟遗的几分钟内,就是这宝贵的几分钟,抗联的大部队倾刻间消失在河对岸的密林中。在打退日军第四次冲锋时,她们已弹尽粮绝,更严峻的是在日军炮火攻击下,河面的冰层开始裂开,发出咔咔的响声。女战士们都看着冷云,她们期待的目光中有着对生的渴望,但瞬间又变的坚强无比,几个女战士异口同声的问冷云,指导员怎么办?冷云看着战士们坚定的目光说:“能过河就继续打鬼子,过不去抗联战士决不当俘虏。”几个战士异口同声的说:“誓死不当俘虏,不能把武器留给鬼子。”几个战士说着并开始把步枪卸开毁坏。冷云看着冻的发抖的几个战士,眼睛湿润了。郭桂琴的步枪被日军打断了,她拣起一块冻成冰坨的鹅卵石向最近的日军砸去。胡秀芝的头上结满了白色的冰碴,却还在帮黄桂清卸掉步枪上的零件,决不让一件武器落入日军手里,冷云也开始点起一堆火把笔记本,抗联的机密文件烧毁,就在火焰燃起的一瞬间,日军发现是几个女战士,并喊话:“皇军是善待妇女的投降吧,”并扬言抓活的。当日军的包围圈宿小到50米时,冷云大声说:“把手榴弹集中投向日军,战友们永别了!”她们手挽手唱着《国际歌》向河水中央走去,冰冷刺骨的河水一点点的淹没了她们的身躯,但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
在抗联纪念馆的陈列柜里,至今还保存着几样特殊的遗物。冷云的教案本上还记着给战士们上文化课的教案;胡秀芝的针线包里有一双没纳完的千层底布鞋,针脚细密的能看到血迹,安顺富的手帕上绣着一朵残缺的金达莱花,那是她家乡的象征。
这八名抗联女战士,她们平均年龄在19岁。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仅13岁,她们有的没有谈过恋爱,有的刚为人母,但她们却放弃红妆,拿起刀枪,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的名字: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惠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这些名字是用热血镌刻的不朽丰碑,她们把生命永远的留在了乌斯浑河冰冷的河水中。


作者简介:钟晓玲,笔名:白玫、澜苔。籍贯北京市,黑龙江省大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企业政工师。
酷爱中外古典文学,古典音乐。星空诗社成员,作品常见于:作家平台,当代美文杂志,星空诗社,中囯石油报金秋副刊。国色天香,诗文雅诵,散文悦读等有声艺术平台。散文:《雪落成冬、人间词话》荣获第七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三等奖2024年卷。新体诗《空椅相思树》荣获2024年卷“中华诗人.金蝉奖”特别优秀诗人奖。


@所有人 🌸🌸🌸
征稿启事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本平台征集诗文稿件。自拟题目,以下选一项: 现代诗1首(30行以内),古体诗词3首,散文(1000字左右)。来稿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一张生活照,请直接投稿本群,或通过邮箱(1972973847@qq.com)投稿。请务必写明投稿(未注明投稿,不收稿),作者姓名。截稿时间为7月31日下午。欢迎大家投稿,本平台将统一在八一节前夕发布个人作品及合集作品。
《中国诗人》头条
顾问:
樊小纯(作家,诗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复旦才女,同济大学博士)
金铃子(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诗刊》第二十四届青春诗会诗人,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曾获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
胭脂茉莉(诗人,作家,现代禅诗研究会会员)
法律顾问:
昊昊(诗人,哈佛大学博士)
编委:
昊昊(青年女诗人,作家),吴垠,梦秋,依然,自由女神,胭脂茉莉,王占民,王安国,阿琼,宋曰美
现代诗审核:梦秋
朗诵艺术总策划:
刘新星(宋庆龄特型演员)
负责收稿:依然,阿琼
《中国诗人》头条编辑部
2025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