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赵尚志:白山黑水间的抗日丰碑
一罗培永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壮阔史诗中,赵尚志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白山黑水间。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袖,以34年的短暂生命,在林海雪原中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用热血与忠诚诠释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1908年,赵尚志出生于辽宁朝阳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赵振铎是位正直的私塾先生,因反抗官府压迫被投入监狱,家庭的颠沛流离让年幼的赵尚志早早体会到民族苦难。11岁时,他随家人流亡哈尔滨,在工厂做学徒、街头捡煤渣的日子里,目睹了沙俄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肆虐,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925年,17岁的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系统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立下“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誓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赵尚志毅然返回东北,投身抗日游击战争。初期,他在珠河(今尚志市)组建抗日武装,面对缺枪少弹、装备简陋的困境,创造性地提出“化整为零、声东击西”的战术。1933年,他率领仅有13人的队伍奇袭日军军火库,缴获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一时震动松花江南岸。当地百姓传言:“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这两支抗日力量如两把尖刀,插在日军后方。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他率领部队在松花江下游开辟游击根据地,创建了哈东抗日游击区。在一次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最终击溃日军一个精锐中队,缴获机枪3挺、战马50匹。日军惊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悬赏万元通缉他,甚至扬言“拿赵尚志的人头来见”。
东北的寒冬,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是比敌人更可怕的对手。赵尚志与战士们常常在雪地里露营,用体温融化积雪解渴,嚼着树皮、冻土豆充饥。有一次,部队断粮数日,一名年轻战士冻得哭出声,赵尚志解下自己的棉衣披在他身上,笑着说:“咱们是打鬼子的队伍,骨头得比长白山的石头还硬!”他带头啃最难咽的桦树皮,把仅有的一点干粮分给伤员,用乐观与坚韧凝聚起队伍的斗志。
面对敌人的“围剿”与诱降,赵尚志始终铁骨铮铮。日军曾派叛徒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拍案怒斥:“我赵尚志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1938年,他在战斗中左腿重伤,秘密养伤期间仍坚持绘制游击战术图,叮嘱战友“鬼子越是疯狂,越说明他们害怕,咱们的仗就得打得更巧、更狠”。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小队在鹤岗梧桐河一带执行侦察任务时,遭到混入队伍的特务袭击,腹部中弹。他强忍剧痛,抬手击毙一名特务,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4岁。凶残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带回长春邀功,躯体则被抛入松花江的冰窟。
这位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将领,生前没有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甚至连牺牲时的遗容都未能留存。直到2004年,他的颅骨在长春般若寺被意外发现,经DNA鉴定确认身份,漂泊62年的忠魂终于得以安息。如今,在尚志市的赵尚志烈士陵园里,一尊高3.8米的铜像静静矗立,他目光如炬,望向曾经战斗过的林海雪原,仿佛仍在守护这片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赵尚志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了对民族的誓言。他在东北抗联最艰难的岁月里,以“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豪情,率领部队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大小战斗百余次,歼敌数千人,为全国抗战赢得了战略缓冲时间。他的精神,如长白山的苍松,历经风雪而愈发挺拔;如黑龙江的巨浪,穿越时空而奔腾不息,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黑水白山铸剑魂
烽烟万里逐倭尘
十三铁骑惊敌胆
百战松涛泣鬼神
冻骨犹擎三尺雪
丹心不染半分磷
头颅掷处山河壮
长使英雄泪满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