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也写过一两首诗,并在报上发表过。自知不是诗人的料,早就不写了,但对诗人还是感兴趣的,就连诗圣杜甫,一直到现在依然对他们兴趣未减。
过去曾到过成都,杜甫草堂肯定要去看的。其实,杜甫与西安也就是唐代长安的关系深刻而复杂,这座都城既是其仕途理想的起点,也是诗风成熟的关键场域,更成为他观察盛唐衰变的窗口,有必要写写这些诗人在长安的遭遇或者说是境况。
一、长安十年:困顿求仕与诗风淬炼
1. 求仕
杜甫于天宝五年(746年,时35岁)西入长安,开启十年求官生涯。
科考悲剧: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选人才,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黜落所有考生,杜甫亦在其中。
献赋无果:751年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赏识,却因权臣阻挠未获实职,仅得“待制集贤院”虚名。
经济困窘:十年间生活潦倒,“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其真实写照,最终仅获正八品下的小官(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2. 诗风
长安的失意使其诗风由早期豪迈转向 “沉郁顿挫”。经济压力与政治黑暗催生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时政之作,奠定现实主义基调。
二、长安记忆
1. 城南足迹
少陵原: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因其杜氏祖籍京兆杜陵(今西安南郊),汉宣帝陵墓“杜陵”及许皇后“少陵”在此,家族世代以此为郡望。
曲江池:其居所邻近曲江,笔下既有盛景“青春波浪芙蓉园”(《乐游园歌》),也有秋日萧瑟“曲江萧条秋气高”(《曲江三章》)。
大雁塔:多次登临慈恩寺塔,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以“登兹翻百忧”暗喻国运隐忧。
2. 樊川与杜曲
唐代樊川(今长安区)为贵族别业聚集地,杜甫曾居此寻机结交权贵。杜曲更是杜氏家族聚居地,承载其宗族认同。
三、长安诗史:从盛世挽歌到乱世实录
1. 盛世裂痕的见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写于探亲途中,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直指阶级矛盾,成为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缩影。
2. 战乱中的不朽诗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俘困于长安,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等泣血之作。
758年贬官华州途中,经新安、石壕、潼关,创作“三吏”“三别”,以平民视角记录战乱创伤,被誉“千秋之泪”。
四、长安的文化意义:故都烙印与精神归依
身份认同:虽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始终以“京兆杜陵”自居,强调家族与关中的文化纽带。
都城镜像:长安的盛衰成为其诗歌核心主题。从曲江宴游的繁华到“国破”后的荒凉,个人命运与都城命运交织。
诗史地位:长安十年使其从文人转变为“诗圣”,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影响中唐新乐府运动。
五、长安的杜甫遗产
1. 杜公祠
明嘉靖五年(1526年)于少陵原畔杜甫故居旧址建祠,今存“三吏”“三别”主题雕塑。
2. 文化符号
西安大雁塔、曲江池立有其诗碑;当代歌曲《送你一个长安》(薛保勤词)以“一城文化,半城神仙”致敬杜甫等长安诗人(关于薛保勤老师要写点题外话。本来,我转业地方要去《党风与廉政》杂志社的,那天我去杂志社去看情况,薛老师和一个女的副总编辑接待了我,薛老师那时是杂志社总编辑,高瘦个儿,他和蔼可亲,热情介绍了杂志社的基本情况,欢迎我加入到团队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没有去杂志社,但对薛老师还是满关注的)。
结语:长安铸就的“诗圣”之魂
杜甫与西安的关系,是地理故土、精神原乡与创作母题的三重联结。长安的困顿淬炼其诗风,都城的崩坏激发其史诗书写,而少陵的祖源更成为其文化血脉的烙印。千年后,西安的碑林、杜祠与诗篇,仍在诉说这位“京兆杜陵人”如何以笔墨镌刻了一座城的盛衰与一个时代的良心。
杜甫笔下的长安,既是盛世帝国的璀璨心脏,也是乱世疮痍的深刻见证。其诗以“诗史”之笔,将个人命运与王朝兴衰熔铸于长安这一地理与精神坐标。战乱长安:陷落之痛与家国血泪。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长安陷落后,杜甫匿身曲江角落,吞声而泣,以“潜行”二字写尽恐怖氛围与诗人惊惶。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昔日的皇家园林草木依旧,却物是人非。“锁”字凝缩了帝都的凋敝,“为谁绿”以乐景反衬国破之哀。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叛军铁蹄下长安尘土蔽日,诗人精神恍惚至不辨南北,乱世悲怆跃然纸上。《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陈陶斜战败后四万唐军殒命,杜甫困居长安,以“新鬼”对“老翁”,写尽孤绝与苍凉。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无酒无柴的贫寒中,“似红”的炉火幻象,暗喻对温暖与希望的虚妄寄托。
困居长安:月夜怀亲与孤寂独白。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身陷敌营的杜甫,遥想妻子独对明月思念自己,而幼子懵懂不解离殇。“忆长安”三字,既是妻之牵挂,亦暗含诗人对往昔长安生活的追忆。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以“双照”泪干的想象,将乱世夫妻的悲情升华为对和平的渴盼。
飘零南望:暮年北顾与故都执念,《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晚年漂泊潭州(长沙),隔万里青山北望长安。地理的遥远与政治的疏离,凝为“愁看”二字,尽显忠臣暮年之痛。
长安兴衰:历史棋局与王朝悲歌。《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将长安政局比作变幻棋局,百年盛衰如过眼云烟。王侯宅邸易主、文武权贵更替,直指安史之乱后权力结构的崩塌。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秋江冷寂中,“故国平居”四字浓缩了对长安承平岁月的无尽追思。
曲江遗恨:盛世残影与帝国挽歌。《哀江头》“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追忆玄宗携贵妃游幸曲江的繁华,霓旌仪仗令万物生辉,极写盛唐气象。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杨妃缢死马嵬的惨剧与昔日的“一笑坠飞翼”形成刺目对比,揭示逸乐误国的历史警训。
杜甫的艺术特色是时空重构与意象张力,“诗史”笔法,以曲江、宫殿、明月等意象为载体,将个人离乱(《月夜》)与王朝兴废(《哀江头》)交织,微观叙事中见宏大史观。 时空对照,今昔长安的强烈反差(如“细柳新蒲为谁绿”),乐景哀情的反衬手法,深化了批判力度。 身体隐喻,“吞声哭”“老眼昏花”(《小寒食》)等衰老病躯的书写,成为国家衰微的象征符码。长安三重镜像,是地理之城(曲江、宫阙)、记忆之城(开元盛景)、精神之城(家国理想)的三重叠影。其诗句如刀,刻下帝国最深的荣耀与伤痕,更以“穷年忧黎元”的赤忱,将长安升华为中国文学中永恒的文明图腾。(参考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