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
——百花潭(下)
作者/重阳
《慧园》拜巴老
随心来到《慧园》,在身着中山装、脖带围巾、手拄竹杖、神采奕奕的巴金塑像前站下看看,顺便想想我的“文学梦”,还有这两鬓将白的头发。
巴金是我最为喜欢的著名作家之一,中学时曾偷读过他的《家》,高考之后再读《家》《春》《秋》,成天和高家兄弟姐妹混在一起,悲悲戚戚着自己的前途。后来读他《随想录——讲真话的书》,感动于他的“真与善”,对社会、人生及他的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
《慧园》是百花潭公园的“园中园”,以小说《家》所描写的高家大院意境和格局为蓝本而建,包括牡丹厅、紫薇堂、晚香楼和湖心亭等,面积不大,精致而典雅。门额“慧园”二字,是启功所题;旁柱有“巴山蜀水地灵人杰称觉慧”、“金相玉质天宝物华造雅园”对联,由马识途所撰。
据《慧园》的讲解员说,1984年,成都市曾提出整修位于正通顺街巴金故居的动议,没料到让八十高龄的巴金坚决否决了。他说:“我不喜欢这个家,背叛了这个家,走出这个家,你们为什么还要给我修‘家’?”这话也是《家》中的味道。作为巴金长期生活和写作的城市,成都总不能没有这位文学巨匠的印记吧,后来征得巴老同意,于1989年在百花潭公园修建了《慧园》。“巴老参与并审阅了慧园方案的设计稿,却未能在建成后亲来《慧园》。”讲解员说,“巴老曾说,等他死了以后,将部分骨灰埋在百花潭的慧园内,可见巴老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巴老于2005年10月17日去世,此后每年这个日子,成都不少市民自发来《慧园》小广场,在巴金塑像前敬献花篮,悼念家乡的文学巨匠。
前几年去上海,也曾去过位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是苏联商务代表处。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直到生命的终点。
今天,在《慧园》可以看到巴金写作《家》时用过的笔和桌子,吴作人、关山月赠送巴老的画,还有上海政要给巴老做寿时赠送的礼品等实物。讲解员说,这些都是巴老生前决定赠送给《慧园》的,共六十多件实物,是园里的珍藏。问及巴老在成都的故居,讲解员说,那在正通顺街98号,是一所深宅大院,也叫李家院子。1904 年巴金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李家院子是小说《家》中高公馆的原型,但在1971年被拆除了。直到2013年,才在此又设立“巴金故居原址”供游人参观。
讲解员见我如此关注巴老,推荐我去位于龙泉的“巴金文学院”,他说那里是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收藏有巴老各个时期的文学著作、翻译作品、获奖证书、证章以及部分手稿,数量和规模都比慧园要大要全面一些。
我在心中思谋,明天正好有空闲一定要去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