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新市遗址
(散文)
王良杰
清明节后的一天中午,一家人吃饭聊天,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新市遗址。虽然我们社区离新市村只有一里路,但是除大侄女外,我们还从未近距离地探访过这处古迹。在我的提议下,大侄女带领我们四人去探访这处古迹。
我们驱车很快就到了新市遗址。该遗址位于济南市济阳区新市村西约1000米处,有三处高冢,中间由麦地隔开,两两相距均约50米。每处冢子都高出周围麦地2米左右,显得比较高大,东西南北各有20多米长宽,四周都由水泥墙加护栏围挡,四角还安装有专门的摄像头,足见政府对该遗址的重视与重点保护。我们走近中间这处高冢,近距离观察发现,该冢较为平坦,杂草覆盖过整个高冢。高冢之上,面北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大字是“新市遗址”,落款是“济南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布 济南市人民政府立”。北面围墙中间有个铁栅栏门,我们打开铁门,抬脚缓步走上高冢,就见干枯衰败的杂草高低不等,挨挨挤挤,在春风的爱抚下,轻轻地摇头晃脑,仿佛向人们诉说此地曾经的往事。几株枯树,零星而又随意地散落在高冢不同位置,仿佛无人照料的老人在孤独而寂寞地守护着这千年的古迹。随后,我们又分别走近另两处高冢,情形与中间高冢无异,只是大小略有不同,由于铁门紧闭,我们没有进入里面。三处高冢如同手足相亲的兄弟东西向排列着,整体枯黄的色调与四周麦苗的青绿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向世人袒露那份诉不尽的古老与沧桑。
相传,以前新市村里有红白大事,桌椅板凳不够用时,主事人就派人到这几处高冢(新市遗址)借用。晚上,大家带着贡品,在高冢下焚纸,烧香,磕头。经过一番虔诚的祭拜,第二天早上,高冢下就有许多桌椅板凳,大家或抬或扛,搬进村,用完之后再按数放回原地,隔夜就不见了。有一次,有一家办事借用桌椅板凳后,私自藏下几张桌子,几根板凳,没有按数归还,此后村里有事再去借时,虽已烧香祭拜过,但再也借不出来了。这个传说虽带有很多迷信色彩,但却使高冢蒙上了诸多神秘色彩,村里人再也不敢随便对高冢动土,这样就使遗址完整地保存下来。
高冢的传说故事虽不可信,但遗址历史悠久却是千真万确。据明朝万历年编写的《济阳县志》(1998年11月版,下同)载:“新市城,在县六十里,洪武元年省县为镇。”清朝乾隆年编写的《济阳县志》(1998年11月版,下同)载:“新市镇城,在县西北五十余里。金志:临邑有新市镇,元至元二年割入济阳。是镇去今临邑四十余里。旧志云:省县作镇,未详何自。一云南北朝时,曾侨置中山国之新市县于此,故名。”我们不清楚如今的新市遗址是否为当年的新市城,但是1994年12月版的《济阳县志》对新市遗址有较为详尽的描述:“新市遗址位于新市乡新市村西面、西南面。该遗址共分6冢。各冢均为台形。村西1公里左右有4冢,村西南有2冢。最大面积300平方米,最小冢面积48平方米。各冢内均发现了轮制灰陶、小瓶、朴满、漏器等文物。新市遗址为汉代文化遗址,1981年5月17日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上级文物部门把相邻的三处高台分别用高墙围挡了起来,我估计应是县志中提到的3冢吧,至于其他几冢,我们没有看到。
据以上县志记载,我们可以明确,新市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济阳区少见。从地理、气候、河流等来看,新市是一处绝佳之处,地理位置优越,平原广阔,沟河众多,土质肥沃,肯定会有更早的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可惜年代久远,没有留存下更多的文字信息。不过,透过庞大的高冢,我们能想象出,千万年来,一代代新市人在此定居生活,历朝历代都曾拥有过繁盛的时光。苏武断粮桥的故事与“苏桥曙色”就在该遗址附近,这就是绝好的例证。
新市遗址北贴宽阔的土马河。苏武断粮桥与“苏桥曙色”就发生在该河之上。清乾隆《济阳县志》载:“苏武断粮桥,县西六十里、新市城北,即邑景‘苏桥曙色’也。旧传苏武断粮于此。按:邑在西汉为著县及阳丘地,其时中国一统,武以天子使臣,微论西塞道不经此,即经此,何至断粮?说甚不稽。今查左侧有段家桥,窃意此桥或以段姓所建,其人即姓段名梁,后讹传断粮耳。缘相传已久,故列而辨之。”如今,我们很难断定苏武断粮桥是否与历史上的苏武有关,但这一传说却为新市增添了文化内涵,丰厚了其文化底蕴。而济阳古八景之一的“苏桥曙色”更是为新市增添了诗情画意。“苏桥曙色,新市城北。桥畔垂柳千株,清晓笼以曙色,缥缈祥光,不绝如缕,亦自有致。”(清乾隆《济阳县志》)因此古诗云:“河梁谁携手,属国恐传讹。持节汉家士,胡来旷野歌。偏教揽辔者,折柳伤情多。”
如今在这高冢之上,我们已看不到“苏桥曙色”的美景。走在上面,踏着这些干枯的杂草,我却不敢疾行,不敢高声,因为我的脚下珍藏着数不胜数的秦砖汉瓦,尘封着历朝历代的新市故事,掩埋着千千万万的先民魂灵;我走过的每步泥土都曾浸透着先民们战天斗地的辛勤汗滴,都曾留存下繁衍生息的深深足迹,都曾见证过先民们改朝换代的难忘经历。今天,我怀着复杂的心绪,来探访足下的先民,好想时光穿越,来一场古今对话,聆听他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幸福。然而和煦的春风总在捣乱,把我的思绪吹得支离破碎,把我吹回到现实之中。
遗址北面是一片果园,一树树苹果正含苞待放,一株株桃树繁花似锦,一棵棵野菜窜叶吐英。我们走下高冢,忘情地欣赏着美景,不停地用手机定格下这春花烂漫。土马河两岸,几位垂钓者正悠闲地垂钓,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
如今的新市如此美丽、和谐、幸福,我相信,先民们定会泉下有知,这也是他们的祈愿。
回家上车前,我又回头深深地望了望新市遗址,它依然高耸地立在那,仿佛在期盼着什么,在昭示着什么。

作者简介
王良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第三十届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评奖活动中荣获“十大散文家”荣誉称号。有近百篇散文等散见于《读者》《语文报》《当代小说》《山东教育》《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德州日报》《天天读写》、中国作家网、山东学习强国、都市头条、今日头条、闪电新闻网等。


(罗淑健女士的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