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著名诗人謝明辉老师廣州文化交流專輯 (兩岸同根 翰墨同源 珠江月輝) 第(104)期
黄花冈
黄花冈精神,
舍身救国深。
烈士国魂在,
中华永长存。
林觉民
与妻诀别林觉民,
意映卿卿哭断魂。
黄花冈舍生取义,
救我中华大义深。
珠江
季风吹拂扬帆来,
唐来舶市四海开。
岭南荟萃赵佗地,
珠江两岸万船排。
珠江夜游
珠江夜游旅客爱,
两岸髙楼灯火彩。
举起手机往岸拍,
小蛮腰塔最精采。
广州塔
细细楼身千米高,
登塔远望山低小。
巍巍雄立珠江畔,
娉婷玉立展蛮腰。
荔弯
老区改造超有成,
仁威祖庙千年城。
夜暮来时华灯炫,
老街店中时尚行。
广州
珠江璀璨灯火明,
新旧交错靠地灵。
六渠三朝均扩建,
岭南千里看羊城。
鸦片戦争
鸦片戦争百年耻,
大清禁毒太过迟。
东亚病夫万国笑,
瘦弱帝国遭分食。
陈烔明叛变
百年元帅府,
惊看中山哭。
革命尚未成,
理念早已无。
两岸同根
台海两岸水相连,
炎黄子孙血缘牵。
分裂分治皆憾事,
心平气和坐下谈。
翰墨同源
五六民族中华塔。
两岸同源本一家。
宗教习俗文化共,
翰墨丹青合创佳。
永庆坊
西関小姐永庆坊,
时尚潮流文化芳。
人文古建闻国际,
特色美食旅游夯。
陈家祠
岭南明珠陈家祠,
今日一游不嫌迟。
但见雕塑铸画艺,
终生无憾不为痴。
城市规划馆
城市格局未来景,
雄伟蓝图动气生。
综合规划新都建,
公告周知信息同。
广州北京歩行街
商业中心太辉煌,
从古至今皆风光。
地标轴线均未变,
繁华街景人潮夯。
卜算子·携带墨香归
鸿雁秋南飞,
黑潮南风回。
两岸丹青明月夜,
千里共潮辉。
月照珠江水,
水映江月美。
两岸翰墨同源会,
携带墨香归。
笔墨传情两岸同根 穗台艺术家共谱文化交融新篇章
2025年7月7日至12日,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率领20位台湾艺术家到访广州,展开为期六天的文化交流之旅。这场以“翰墨同源,文脉相承”为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参访历史人文地标、举办穗台丹青笔墨会等形式,让两岸艺术家在笔墨挥洒间共叙同胞情谊,为两岸文化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六日访穗:在历史与现代中触摸文化根脉
六天行程里,台湾艺术家们的足迹遍布广州12处文化地标,从黄埔军校旧址的百年风云到中央商务区的现代繁华,从黄花岗烈士陵园的英烈忠魂到陈家祠的岭南匠心,全方位感受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的双重魅力。
在黄埔军校旧址,泛黄的史料与斑驳的校训墙勾勒出近代中国的奋斗轨迹,谢明辉驻足良久,感慨“军校精神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黄花岗烈士陵园内,七十二烈士纪念碑前的松柏苍翠挺拔,艺术家们静默鞠躬,缅怀为民族复兴献身的先烈。而孙中山大元帅纪念馆的珍贵文物,则让两岸艺术家在近代中国革命史的回溯中,强化了共同的历史记忆。
现代广州的活力同样令人赞叹。站在广州塔488米观景台,珠江两岸的繁华尽收眼底,谢明辉即兴赋诗《广州塔》:“细细楼身千米高,登塔远望山低小。巍巍雄立珠江畔,娉婷玉立展蛮腰”,生动描绘了这座城市地标与珠江的相映成趣。中央商务区的摩天楼宇、大湾区艺术中心的现代建筑美学、城市规划馆的未来蓝图,让台湾艺术家们深切感受到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发展脉动。
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更让台湾同胞流连忘返。陈家祠的砖雕、木雕、陶塑工艺精湛,艺术家们纷纷提笔速写;沙面街的欧陆风情与骑楼建筑相映成趣,永庆坊的老巷新生展现城市更新智慧,谢明辉在荔湾区游览时写下《荔湾》:“老区改造超有成,仁威祖庙千年城。夜暮来时华灯炫,老街店中时尚行”,记录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岭南风情。
穗台笔会:笔墨丹青绘就两岸同心画卷
7月10日下午三时,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墨香四溢,穗台丹青笔墨会在此拉开帷幕。广州市台办主任曾卫东、副主任付永灿,广州市文联副主席谭晓红、皮健,著名诗人刘斯翰,广州师范大学原校长郭杰,市美协主席刘思东、秘书长张铁威,市书协主席梁晓庄,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苏虎等大陆嘉宾与台湾艺术家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文化之约。
笔会伊始,谢明辉与大陆代表互赠墨宝。他书写的两岸同源,文脉相承的ㄑ中华红 两岸好〉与梁晓庄回赠的“翰墨传情,共谱新篇”遥相呼应,揭开交流序幕。随后的自由创作环节,两岸艺术家即兴挥毫,台湾艺术家的作品兼具传统笔墨与创新表达,大陆艺术家的创作则融入浓郁岭南特色,30余幅作品均捐赠给广州市人民艺术中心典藏。
笔会高潮当属两岸艺术家共同创作大幅绘画《两岸翰墨香》。在6米长卷上,谢明辉勾勒出两岸真善美的轮廓,刘思东描绘珠江帆影,两岸艺术家轮流上阵,将两岸人文风物,阿里山与白云山、日月潭与珠江景致融入同一画卷,生动诠释中华一家,展现“两岸一家亲”的情怀。谢明辉还向广州市台办赠送《中华一家》《两岸一统》两幅书法,笔锋间的赤诚引发共鸣。
致辞环节,刘斯翰以“笔墨本同源,艺术无隔阂”开篇,肯定交流意义;谢明辉则引用自作诗《翰墨同源》:“五六民族中华塔,两岸同源本一家。宗教习俗文化共,翰墨丹青合创佳”,道出两岸艺术界携手传承中华文化的心愿。
诗意抒怀:以诗为媒定格交融瞬间
交流期间,谢明辉兴致盎然,将所见所感化作15首诗篇。在黄花岗烈士陵园,他写下“黄花岗精神,舍身救国深。烈士国魂在,中华永长存”,缅怀先烈;夜游珠江时,“珠江夜游旅客爱,两岸髙楼灯火彩。举起手机往岸拍,小蛮腰塔最精采”记录都市繁华;漫步永庆坊,字里行间皆是对广州老城新生的赞叹。
其诗作中,《两岸同根》尤为动人:“台海两岸水相连,炎黄子孙血缘牵。分裂分治皆憾事,心平气和坐下谈”,道出期盼两岸和平统一的真挚情感,引发在场者强烈共鸣。广州市诗人刘斯翰亦以诗相和,“翰墨相逢意气投,珠江潮涌共吟讴”,点赞交流成果。
7月12日,交流活动圆满落幕,但两岸艺术界的情谊已然生根。曾卫东表示,文化是两岸心灵根脉,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交流合作;谢明辉则感慨:“六天交流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广州的文化魅力,艺术无界,文化同源,期待未来更多两岸艺术家携手,用笔墨书写融合发展新篇章。”正如《两岸翰墨香》中交融的山水,两岸文化的交流融合,必将在共同传承创新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两岸同根 翰墨同源——“艺脉相承·穗台丹青笔墨诗会”成功举办
7月10日,“艺脉相承·穗台丹青笔墨诗会”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两岸同根,翰墨同源”为主题,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广州诗社、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主办,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诗词》编辑部协办。
广州市委台办主任、一级巡视员曾卫东、副主任付永灿,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谭晓红、吴碧、皮健,著名诗人、《诗词》报原总编辑刘斯翰,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郭杰,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苏虎,广州市美协主席刘思东,广州市书协主席梁晓庄,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钟晖,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副社长、总编辑,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鸿,古琴艺术(岭南派)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台湾中华诗词艺术协会理事长谢明辉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诗词创作、书画篆刻、学术研究等领域代表20余名,与广州文学书画艺术界代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代表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60余人一同参加活动。
活动在庄重的开幕仪式中启幕,刘思东在致辞中表示,诗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更是连接彼此的艺术纽带。本次笔墨诗会的举办,有助于强化“两岸一家亲”的文化认同感,推动传统艺术对新生代的传播与影响,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贡献艺术力量。
谢明辉则表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滋润着华夏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也深深融入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此次两岸的诗人和书画家在专业层面上互相切磋,将对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产生更深的认识和感触。
活动设置了多个展演和互动环节,在艺术展演环节,古琴艺术(岭南派)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区宏山带来的古琴表演,音韵悠长,尽显传统雅韵;
诗词吟诵环节,知名诗人与诗坛才俊用饱含深情的朗诵,将经典诗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阵阵掌声;
作品分享环节,两岸艺术家互赠作品,这些凝聚着创作者心血与情感的作品,承载着两岸同胞对彼此的祝福与文化交流的诚意。
启动仪式完毕后,两岸艺术家参观了“复兴路上的广州文艺”陈列展,并在书画创作室挥毫泼墨、以笔会友,共绘两岸文化交流的绚丽画卷。
两岸书画篆刻名家纷纷大展身手,笔走龙蛇、妙绘丹青,以自身所见、所想、所感,创作书画作品,包括诗词书法、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等,展现了两岸书画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情感交流,表达出艺术家们爱乡爱土的赤子之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两岸艺术家还现场携手以“两岸一家亲”为主题,合作创作了一幅国画长卷《两岸翰墨香》,用丹青共同表达对两岸融合发展的愿景,并将创作完成后的国画长卷捐赠给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成为此次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岭南佳果品评、茶道与香道体验区,为嘉宾们提供了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大家在互动中感受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畅聊两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艺脉相承·穗台丹青笔墨诗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助力了广州“诗词之都”“诗词之城”的品牌建设,同时为两岸艺术家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了穗台文化交流,强化了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为深化穗台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源 | 市文联组联部部分摄影 | 木鱼
编辑 | 品山校对 | 挽溪审核 | 木鱼、心昀审定 | 無界、米花
現職:
中華詩詞藝術協會 理事長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 執行長
全國公教軍警消聯合總會 副總會長
台灣謝氏宗親會監事長
明妃傑出貢獻獎得主
學 歷:
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2011畢業)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系學士
經 歷
中評社特約作家
海峽交流基金會 顧問
圓山大飯店 監察人
兩岸統合學會執行長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國會聯絡組組長(2000-2001)
國民大會第三屆國大代表(1996-2000)
北縣警察局金山、淡水、蘆洲、樹林、土城分局副分局長(1989-1996)
永和分局刑事組組長(1998)
著 作
1.《黃金十年》-創富、幸福、競爭力
2.第二屆兩岸競爭力論壇套書
(提升兩岸競爭力的秘訣大提升、大戰略、大突破、大競合)
3.《金廈特區論文集》
4.《謀共識、找出路、臺灣向前走》論文集
5.《「一帶一路」共創新未來》論文集
6 詩韻中華詩集
7世界詩會 廣州都市詩詞頭條 中國謝氏文藝傳媒 台灣科技整合月刊 中華詩院夢何文學 世界文學網刊 浙江半島詩刊 海南詩刊 詩歌中華均有專輯。
8 每日一詩刊載:報新聞 Hinet生活網 新浪新聞 奧丁丁新聞 Yam 番薯藤 Match生活網等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