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古镇上的一位文学追梦人(序)
韦江荷
近期一直忙碌,6月份3天之内曾在两地参加文学活动。南京上海连轴转,辛劳自不用说。忽然想起一件事,朋友吴小平托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新书《平原上的暸望》写个序言,我应允了,只是还一直未有空动笔。于是,深感不安。迅速认真地游览了一遍他的书稿,感觉眼前一亮,许多话不得不大吐突吐一下,一吐为快嘛!
白驹是个古镇,她有两张响当当的名片:一张是八路军新四军狮子口会师纪念馆;另一张便是闻名遐迩的中华水浒园了。因为有了这两张红色的、传统的历史文化名片,彰显了这个古老集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多重的感悟和认知,这是大多数乡镇所不能相媲美的。因为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流连和驻足。白驹又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一块文学的沃土。多少年来,有众多文人骚客或许是施耐庵留传下的文学基因,创作出了大量可圈可点的优秀文学作品,这又算得上是一个文学的独特现象。有人喜欢写作,愿意写作,写的人多了自然就会不断涌现出新人新作。吴小平就是其中一个长期勤于笔耕的这么一个文学写作者,他的刻苦他的执著他的坚守,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我是看着他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长的一个作家,当初见到他时是那么的谦虚、收敛、纯朴的印象,且这个印象在我的脑海里极其深刻。偶尔他来我工作的单位,或来我家,话题总离不开文学。有时会拿出他在市、区报纸发表的文章或诗歌给我看。后来他有意愿加入市作协,尽管我的日常工作写作时间也是紧紧的,但为了帮他实现梦想,我亲历亲为地指导他走申报程序,并亲自跑到盐城给他送达申报材料。见得多了小平给我的感觉是他心里,已具有九万里风鹏正举,举目起壮志,一百年长河浩荡,荡胸生豪迈豪情,这一点很了不起!
在吴小平的心中笔下,我不难发现他试图展示诸多之美。中国之美、盐城湿地之美、第二故乡白驹的人文之美。他既想表达一种小桥流水式的恬静,又想表达一种现代都市的霓虹;既想表达静谧乡村的袅袅炊烟,又想表达风驰电掣般的高铁列车。作品里处处表现了烟火生活的快节奏,细品香茗的慢生活。所以他在许多不被人发现的地方,蕴藏着梦想目标,希冀和奋斗的勇气。仅此一点,就难能可贵了,尤其对一个写作者来说。
他的这本新书是由诗歌和散文两部分组成,特点是短小、简洁,不拖泥带水,一读便知,一读便明的文体。诗歌方面,因为我亦是一个诗爱者,写诗也有数十年了,对诗的欣赏和审美还是很挑剔的。在诗歌方面我相对比较喜欢的诗是《三月梅花朵朵开》《郁金香》《野鹿荡》《铁军在盐城》;在散文方面有几篇散文印象深刻,譬如:《我家有棵枇杷树》《吃焦屑》《怀念三叔》《白驹甜酒酿》等。小平写作是一种乡土文学成分多一点的文学爱好者,乡土文学其实便是大众文学。文学发展到今天,如何贴近人民群众,如何深入到众生百姓,用心用情反映他们的疾苦、他们的心声、他们的喜忧,这才是写作意义的根本所在。大众文学不是低人一等,我认为在这个伟大时代更应该顺应普通人对艺术的渴求,守住大众文学最纯朴的基本特质,为众多读者所喜闻乐见娱悦身心,这一点很重要。
乡土文学作品是中国百年文学最辉煌的组成部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乡土题材一直是广大作家创作表现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优异的领域之一。因为有一拨一拨人不断地努力书写,在相当程度上勾勒出乡土文学在当代文学史的逻辑和轮廓,而且持续呼应了百年来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的宏大历史进程。鲁迅先生就是这个书写领域的先驱者。后来不断涌现的代表性作家王鲁彦、台静农,再到沈从文、萧红等一批作家,注视并描绘记忆中的故乡故土。这些作品美丽动人的风景,自然健康的人性,温暖醇厚的人情,都展示了一段又一段中国乡土文学的多重侧面,多样魅力。吴小平这本诗歌散文合集,就是他一种深植在灵魂深处的精神源泉,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成为文学写作的不竭动力,促进着他不断回忆、回想、回望,真情实感地建构属于他的精神原乡。
一个人做一件事容易,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对写作者而言。大凡最后到达峰巅的人,往往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历练过程,这个过程的艰辛、坎坷和曲折唯有亲历体验者才最有发言权。现代社会的人们无论工作生活的节奏都很快,文学作品也应顺应这个快节奏,给人既能寓教于乐,又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点的文学属性不可小觑。看得出吴小平在这方面很好地恪守了这一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这里在认可短小的好处的同时,还要强调一点作品的精悍。就艺术而言,作品的精准性精致性还是要高度重视的。还是一句老话,写出好东西必须阅读好作品。这个阅读不可单一性,而应多重性持久性。这是对有写作追求的人一个最基本的自我觉悟和要求,阅读的书籍多了,掌握的知识点多了,你的眼界和视野才能更加开阔,写什么才能像什么,才能体现出你的作品的鲜明性、独特性、可读性。学习永无止镜,古今中外的优秀的书籍要读,精品名著更要广泛涉猎。否则,你就只能原地踏步,人云亦云写些俗作庸作。
我说吴小平是一个平原的文学追梦人,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肯定。文学需要梦想,然后才是目标。饭要一口口吃,作品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梦想成真往往就在默默无闻脱胎换骨的煎熬中实现,最后破茧成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写《白鹿原》,叶辛写《蹉跎岁月》都有力佐证了这一点。
很欣赏这本书的书名《平原上的瞭望》,说明作者已不安于现状,还想站得更高些,望得更远些,这是油然而升的一种愿望与志向,这一点十分难得也十分可贵,可喜可贺!前一阵子我去参加省里的一个作家培训班,这次培训班透出了文坛好多现象,A|智能、文风浮躁、饭圈文学,一切说明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问题很凸显,但从另一方面看,时代在发展文学依然在现场,作家们依然在社会的方方面战斗和成长,作品还会源源不断涌现,因此,文学还极具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应具备前瞻性、先锋性、独特性。一个写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千万不要被某某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地方所束缚,他是这个地方排名第几第几,你是这个地方的排名第几第几,如果这样了你就有形无形被“匡”住了。文学被匡住了可怕,一个有作为有前途的人被匡住了就更可怕。所以,一个作者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坚持既定目标很重要,千万别不自觉地陷入几个人虚浮排名“匡”住,被一个圈子一个小社会“匡”住,如被匡住了,你的艺术追求艺术生命也就彻底终结了。
文学需要修炼修行,需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文学之路上,小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跋涉需要前行,希望他善于敏锐地捕捉到家乡更多的真善美,不断抒写表达、表现和表述,不断写出好作品,为伟大时代尽情歌唱!事实上,吴小平在他热爱的脚下那片土地,从没敢放弃希冀、激情和汗水,广袤无垠的平原每天发生的人和事,新质生产力发生的巨变,乡村振兴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传奇,都成了他潜心记录,回馈社会的作品。
中国作协前主席铁凝说:“什么是一个作家的立身之本,毫无疑同,是作品。”我很认同这一点。今天的时代社会为什么仍然需要文学,这是因为好的文化有能力表现一个民族最富活力的呼吸,有能力传达一个时代最生动、最本质的情绪,有能力吹奏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号角!希望吴小平老师永褒初心和理想,永铭屈原之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以此共勉。
2025.7.13写于荷花书斋
作者简介:
韦江荷,肢体重度残疾人,大学文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残疾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2014年被香港评为“红宝石”乡愁诗人,上海飞地诗人,2016年被入选为全国百名优秀残疾人艺术家。上世纪开始从文之路,先后在《诗刊》《雨花》《扬子江诗刊》《绿风》等报刊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迄今已出版《爱的雨季》《美丽逆光》《飞越一道彩虹》等诗集7部,散文集《清荷幽香》1部,电影剧本和文艺评论各1部。现为江苏荷兰花海文学总社法人代表,《平原风》和《斗龙港文学》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