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岁月流转,冀中平原的枣林依旧在风中低语,诉说着一位回族英雄与一支抗日劲旅的传奇。马本斋——这个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名字,不仅是回民支队的旗帜,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精神象征。
他从枣林深处走来,带着阿訇父亲“家国同脉”的教诲,带着东北军淬炼的钢铁意志,在山河破碎时举起抗日大旗。母亲白文冠以死明志的决绝,三百回族儿女扛锄挥刀的赤诚,“磨盘战术”里藏着的智慧与勇气,枣树下军民相惜的鱼水深情……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这些碎片串联成碑,让我们看见一位将军如何以血肉之躯,在冀中平原织就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如今,枣林里的弹痕仍在,纪念馆的马刀犹寒,而那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正被一代代少年朗声诵读。这便是最好的纪念:让英雄的精神如枣林般生生不息,让民族的脊梁在回望中愈发挺直。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重读马本斋的故事,既是为缅怀先烈,更是为铭记:和平从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无数“马本斋”们用信念与生命守护的果实。(441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⑥】
【散文】
枣林间的丰碑
——怀念马本斋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八十年前的枣林,风里裹着硝烟与呐喊;八十年后的枣林,风里漾着枣香与安宁。站在河北献县回民支队纪念馆的晨光里,看万亩枣树枝繁叶茂,忽然读懂那些深扎在泥土里的根——它们盘虬卧龙,像极了马本斋将军和他的回民支队,曾以血肉之躯在冀中平原织就的那张抗倭大网。白帽上的补丁、马刀上的寒光、母亲绝食前紧握的枣核……这些碎片在时光里凝结,终成一座无需刻石的丰碑,矗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站在河北献县的回民支队纪念馆前,七月的风掠过万亩枣林,枝叶相撞的声响里,仿佛还能听见八十多年前战马的嘶鸣。展厅玻璃柜里,一顶磨得发亮的回民白帽静静躺着,帽檐下绣着的暗红补丁,像极了枣树上凝结的血珠——那是马本斋将军戴过的帽子,带着冀中平原的风沙气息,带着硝烟灼烧的温度,更带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筋骨。
马本斋的故事,是从枣林深处的东辛庄开始的。1902年,这个回族少年出生时,村口的老枣树已亭亭如盖。父亲是虔诚的阿訇,教他念《古兰经》,也教他“家国同脉”的道理。十五岁那年,他背着干粮走出枣林,投身东北军,从普通士兵做到团长。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一身武艺的马本斋总觉得拳头打错了方向——当他看到日军铁蹄踏过长城,华北平原的庄稼地里竖起“王道乐土”的幌子时,这个在军营里历练出钢铁意志的汉子,突然读懂了父亲临终前“护佑乡邻”的嘱托。
1937年深秋,日军闯进东辛庄,烧了清真寺,还把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掳去据点。翻译官阴阳怪气地传话:“只要马团长归顺皇军,老太太立马回家,还封您当冀中自治军司令。”彼时的马本斋正在河间一带联络旧部,听到消息连夜赶回,却在据点外被日军拦住。城楼上,白发苍苍的母亲隔着铁丝网朝他喊:“本斋,娘教你唱的《劝善歌》还记得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咱回民的骨头不能软!”三天后,绝食抗争的白文冠在狱中溘然长逝,临终前把沾着血痕的枣核塞进袖管——那是从家乡带来的种子。
母亲的牺牲,成了回民支队诞生的催产剂。1938年正月,马本斋在河间县城竖起“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三百多名回族青年扛着锄头、大刀赶来,其中有阿訇,有货郎,还有刚从日军刺刀下逃生的农夫。马本斋把母亲留下的枣核埋在队部院里,对队员们说:“咱回民支队的根,就扎在这片土地上。日军要刨断它,咱就用血肉护住它!”
冀中平原没有崇山峻岭,却有纵横交错的地道和无边无际的枣林,这成了马本斋最熟悉的战场。他发明的“磨盘战术”至今仍是游击战的经典:当日军的装甲车闯进村庄,回民支队就像枣林里的风,忽聚忽散。先派小队人马佯攻,引诱敌人进入预设的“磨道”,再利用地道转移到敌军后方,切断补给线。等敌人晕头转向时,埋伏在枣树上的狙击手便扣动扳机,树下的队员则像潮水般涌出,用马刀劈开日军的钢盔。在子牙河畔的一次战斗中,马本斋带着队员钻进三米深的地道,日军放毒瓦斯,他们就用湿棉被堵住洞口;日军挖地道进攻,他们就在地下筑起“瓮城”,让敌人有来无回。七天七夜的周旋后,这支穿着白茬羊皮袄的队伍,硬是把装备精良的日军联队拖垮在结冰的河岸边。
战士们总说,马司令的眼睛能穿透迷雾。1941年冬,日军调集重兵围剿,回民支队被困在饶阳的芦苇荡里。寒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刀子割肉,不少战士冻得失去知觉。马本斋把自己的棉袍撕成碎片,分给伤员裹脚,却光着膀子站在雪地里观察地形。忽然,他指着远处的火光笑了:“鬼子在烧民房,说明他们急了。”当晚,他亲率尖刀班,踏着结冰的湖面奇袭日军指挥部,缴获的电台里,还留着敌酋“回民支队如影随形”的哀嚎。
最动人的,是马本斋与乡亲们的鱼水情。回民支队纪律严明,路过回族村庄从不进民宅,就在枣树下宿营。有一次在献县,队员们帮老乡收枣,一个小战士忍不住尝了颗熟枣,马本斋立刻让他把枣核种在地里,还在旁边立了块木牌:“此树为证,秋后果实归老乡。”来年秋天,那棵枣树结了满枝红果,老乡们摘下最大的枣子,送到队部给马本斋,他却转身分给了伤员。在冀中流传着一首歌谣:“马本斋,人称赞,带着队伍打坏蛋。枣儿红,稻花香,跟着本斋打东洋。”
1944年春,延安的电报传来,说马本斋积劳成疾,已不能下床。战士们轮流守在他的病榻前,听他断断续续地讲回民支队的未来。弥留之际,他指着窗外的枣树,对儿子马国超说:“我走后,把我埋在枣林里,看着你们把鬼子赶出中国。”这年2月7日,这位年仅42岁的抗日名将在山东莘县病逝,下葬那天,冀中百姓自发赶来送葬,队伍从枣林一直排到河边,有人捧着刚摘的青枣,有人带着亲手缝制的白帽,哭声惊动了整个平原。
如今,东辛庄的老枣林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枣花盛开时,总会有回族老人带着孩子来这里,指着树干上斑驳的弹痕讲述往事。纪念馆里,马本斋用过的马刀还在反光,刀刃上的缺口记录着与日军拼杀的瞬间;展柜里的《回民支队战报》泛黄发脆,上面记载的1700多次战斗,每一次胜利都浸透着鲜血。
风又起,枣叶沙沙作响。伸手触摸一棵老枣树的树干,粗糙的树皮像马本斋将军手上的老茧。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光斑晃动着,渐渐连成一片——那是无数个马本斋的身影,是回民支队的白帽在风中飘动,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挺直的脊梁。
人们离开纪念馆时,暮色已浓。远处的村庄亮起灯火,炊烟在枣林上空袅袅升起。这安宁的景象,不正是马本斋和他的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吗?他们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却把希望的种子播在了这片土地上,就像当年白文冠留下的枣核,早已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棵树,叫民族精神;这片林,是不朽丰碑。 夕阳为枣林镀上金边时,纪念馆的闭馆铃声响起。转身离去的瞬间,听见身后传来稚嫩的声音——那是一群小学生,正跟着老师朗读马本斋的那句誓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风掠过枝头,红枣在叶间轻轻摇晃,像无数双注视着人间的眼睛。它们看见,当年战士们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麦浪翻滚;它们记得,那个在枣树下许下“还我河山”的将军,从未真正离开。因为他的精神,早已化作这漫山遍野的枣林,春抽新绿,秋结红果,年复一年,提醒着我们:有些名字,与山河同寿;有些精神,比岁月更长。(2492字)
【马本斋简介】
抗日民族英雄、烈士马本斋(1901年,一说1902年13—1944年2月7日),原名马守清,回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马本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队和广大群众中有很高威望。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马本斋率部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年仅42岁。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460字)
共3405字 2025年7月12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