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五陵原上的千年古村
定周村位于陕西省兴平市南位镇,地处汉武帝茂陵正北 3.5 公里处,是五陵原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这个由街里和赵家两个自然村组成的村庄,宛如一颗镶嵌在关中平原上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定周村北靠莽原,南临渭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一条笔直的五陵原旅游路从村南穿过,咸阳 12 路和兴平 11 路公交车在村口设站,为这个古老村落注入了现代活力。
本文将全面梳理定周村从明初建村至今 600 余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展现这个关中古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通过对定周村历史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一个普通村落的发展变迁,更能折射出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历史缩影和文化传承。
二、村落起源与早期发展(明初至明中期)
2.1 定兴寺与村名由来
定周村最初因村南有定兴寺而得名,这是目前可见关于定周村最早的文字记载。定兴寺规模宏大,是当时周边地区的重要宗教场所,直到 1924 年,这里被改办成了学校,定周村的老人们至今仍习惯把上学说成 "到南寺去"。
关于定周村名的由来,有两种主要说法:
一种说法是,定周村最早是由咸阳两寺渡村的兄弟三家搬迁至此,他们勤劳勇敢,积极开垦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慢慢发展了起来。另一种说法是,村中有庞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后来随着历史沧桑、社会沿革,先后有杨、张、臧、曹等姓氏人家迁入。
2.2 定周侯的传说与政治地位
定周村的正式得名与一位冯姓定周侯有关。明洪武年间(公元 1398 年前),该村有一冯姓人被朝廷封为定周侯。这位冯姓定周侯为官清廉,爱护百姓,乐做善事,深得村人崇敬。后人为其修筑牌楼,树碑立传,并改村名为 "定周村"。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资料对这位定周侯的姓氏记载存在差异。有资料称其为 "房姓",而多数资料则记载为 "冯姓"。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口耳相传中的讹误,也可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记载差异。
2.3 冯姓源流与家族迁徙
定周村的冯姓为周文王后裔。据考证,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因功被封于冯国(今河南荥阳),后裔以国为姓。毕公高之子毕万的后人在周文王渡过渭河后,一直居于其地管理渡口,生根繁衍,形成了今天渭河三号桥旁的两寺渡村,该村基本为冯姓。
两寺渡村中有叔伯兄弟十四人,其中老八搬迁至今天的定周村,衍延成一村大姓。定周村和两寺渡村源远流长,在很早的时候,两村的人每到清明节会互相到对方的村子给祖先上坟,后来定周村将自己先人的牌位拿回村里,但两个村子的亲情却始终没有隔断。
三、繁荣鼎盛时期(明中期至清乾隆末年)
3.1 清代以前的行政地位
在明清以前,由于定周村覆盖范围较广,是周围村坊的行政中心,称为定周里。这一时期,定周村作为地方行政中心,在区域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
定周村所在的兴平地区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兴平所在的地区是犬戎族聚居之地,故称 "犬丘",这是兴平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地名。西周懿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北方猃狁族强盛,对都城镐京威胁很大,周懿王继位的第二年 (前 908 年),将都城从镐京 (今长安境内) 迁至 "犬丘"(今兴平市阜寨镇南佐村)。这些历史背景为定周村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3.2 乾隆年间的商业繁荣
清乾隆年间,定周村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成为闻名省内外的油菜生产、加工、销售繁华重地。这一时期,定周村的商业地位达到顶峰,被誉为 "关中八大古镇" 之一。
据《兴平市志》记载:"定周镇市肆繁盛,油为大宗。汛舟运晋,为数甚巨。" 当时定周村的菜油远销山西、河南等地,晋商称其为 "华盖定油",足见当时菜油产销规模之大,也说明 "华盖定油" 已是当时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商标。
3.3 "定周一里赛咸阳" 的油坊盛况
乾隆年间,定周村的榨油业达到鼎盛,全村有七十二家油坊,产量很大,质量很好,山西、河南的商人都前来贩油。当时民间流传着 "定周一里赛咸阳,七十二座大油坊" 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定周村的繁荣景象。
定周村的菜油之所以能获得 "华盖定油" 的美誉,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当地盛产油菜,为榨油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另一方面,定周村处在通往兰州西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上,店铺林立,商贾便利,有利于菜油的外销。
四、由盛转衰:洪水灾害与社会动荡(清乾隆末年至民国时期)
4.1 乾隆六十年的灭顶之灾
乾隆六十年(1795 年),定周村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 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据《兴平县志》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 年),陕西省兴平县,秋七月大水。定周镇市肆繁盛,油为大宗,泛舟运晋,为数甚巨,迄今晋商犹称 ' 华盖定油 ',此次大水,平地丈余,商业遂衰。"
这场洪水给定周村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全村地势较低的油坊全部被冲毁。据老人回忆,大水过后,人们去井里打水,整个水桶里都是油,根本没办法饮用,只好到很远的村子去挑水。这场灾难后,定周村的榨油业元气大伤,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4.2 大水灾后的村落重建
大洪水过后,定周村的地理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西西北东南走向被冲成巨大的凹槽状地貌。为了平衡风水,村民们在村东南方向修建了一座类似于美国华盛顿方尖碑式样的高高砖塔,起名墩塔。此塔后成为村子的重要标识,外出游子归来,远远看见塔尖,就知道到家了。
此外,村里还修建了一座建筑精美的石牌楼,是清朝廷为本村冯姓祖先中的一位贞节烈妇所立。这些建筑既是定周村灾后重建的见证,也是当时村民精神寄托的象征。
4.3 同治年间的回民动乱
清同治元年(1862 年),关中东府的渭南回民动乱爆发,部分回民军流窜于兴平定周村周围,并将定周村团团围住。面对这场危机,定周村村民在冯思学的带领下,组织成民团,昼夜巡逻,看护村庄,坚守在定周村南门之外的文昌楼。
然而,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定周村最终被回民军攻破,文昌楼被大火烧毁,全村死伤 400 余人,死难家属嚎哭数日不绝。事后,定周村举人冯光裕等为纪念死难群众而修建了义烈祠,并将九月二十五日设为古会以示祭祀。这场劫难进一步加剧了定周村的衰落。
4.4 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
明清以后至民国时期,因商业繁荣,定周村被称为定周镇,并被称为关中 "八大古镇" 之一。周围村庄年龄较大的人,都称定周村为 "街里",到定周来说是 "到街里去"。"街里" 也成了定周村冯姓居住村坊的村名。
民国时期,定周村的行政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周围地区的重要集镇。在这一时期,定周村的教育事业开始起步,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近现代发展历程(1949 年至今)
5.1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定周村的行政归属经历了多次调整。1949 年后,定周村属三区定周乡管辖。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属跃进人民公社管辖。1959 年属三韩人民公社定周管区管辖。1961 年成立定周生产大队,归南位人民公社管辖。1968 年归南位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 年归南位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 年政社分设,设立乡镇建制,归南位乡管辖。1996 年撤乡建镇,归南位镇管辖。1980 年撤销大队名号,又更名为定周村至今。
这些行政变革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管理体制的多次调整,也体现了定周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变化。
5.2 知青下乡与文化影响1965 年左右,兴平市为了便于管理,把原来分散在不同村子的几十名下乡知青(这是 "文革" 前的,还不是 "文革" 后期大规模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集中到定周村,在此处修建了知青大院。后来陕西省火线文工团的五七干校设在定周村,前来劳动锻炼的文艺工作者也住在这里。
这一时期,著名艺人李应珍、王吉等在定周村与群众随和相处,表现得很接地气。村里三队有眼疾的冯马驹,师从一位蔡姓琴师,二胡也拉得出神入胜。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为定周村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5.3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定周村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定周村实行责任承包,分田到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中最主要的生产力因素解放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村里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村民们因地制宜,选择最好的种植作物,探求最快的致富门路,改变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渐渐形成以苹果、桃子、梨子等果树栽培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收到很好成效。除个别户因其他因素制约外,绝大多数人很快走上富裕道路。全村 85% 的村民已达小康生活水准,2009 年,人均纯收入就已达 7200 元。
5.4 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
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定周村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要求,狠抓了基础建设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先后投资 200 余万元,实现了村内道路混凝土硬化。投资十五万元新建休闲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 10 套,栽种绿化苗木 2000 余株。实施 "改水、改灶、改厕" 工程,安装沼气用户 300 多户。并完成全村人蓄引水工程,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全村形成 "柴草集中堆放,垃圾定点清运,污水定向疏导" 的长效机制。
如今的定周村,冯姓居住区已形成三条主要街道,东西长一公里多。赵姓街区也形成两条主要街道,长约一华里。两处街区已连成一片,房屋绝大多数是新建的楼房、平房。广大村民深切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日益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精神文明也迈向新的高度。
5.5 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
近年来,定周村的农业产业呈现特色化发展态势。2024 年建成 104 亩黄桃加工与鲜果基地,主打品种 "秦桃二号",所属合作社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同时,还建成了 260 亩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这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定周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定周村已纳入南位镇四大产业带规划,与茂陵村草莓基地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南位镇高效推动定周村 260 亩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茂陵村 360 亩草莓基地和 178 亩茂陵移动果园示范园、定周 104 亩黄桃等加工和鲜果品牌基地的建设工作,其中定周黄桃基地,品种秦桃二号,获得两地三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六、定周村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
6.1 定周村的宗教建筑
定周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东有老爷庙、太白庙、火神庙,村西有药王庙,村北有菩萨庙,村南有定兴寺、天主教福音堂。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村民信仰的寄托,也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定周村的天主教福音堂,它是兴平东北原乃至咸阳西北角方圆数十里地面唯一一座天主堂。"文革" 期间,这座教堂曾被占用为生产大队的电磨坊,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活动功能。
6.2 老王会:定周村的重要民俗活动
定周村是承办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老王古会的十三村之一,处于中心位置。"老王会" 是为了纪念五位王姓兄弟而设立的。明朝末年,关中大旱饥荒,百姓卖儿卖女、吃草根、剥树皮,但官府依然催着征收粮税。有王姓五人代十三村百姓去官府请愿减免粮税,被官府以抗交税款之罪关押,活活饿死于狱中。
为了纪念王姓五人的义举,十三村为其塑神身,立会予以纪念。古会共五天,由十三个村子轮流主办。十三村包括:留位村、南位村、于阡村、三余村、小依村、张马村、定周村、宇家庄、史村、(东)陈阡村、井王村(道常村)、策村、张里村。
老王会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戏曲、歌舞、武术、杂技等。农历十月十五日晚上起会,二十日晚间结束。农历十月十七日,下一年的轮流村还会派锣鼓队前来助兴,又叫 "搭伙戏"。农历十月二十日,举办古会交接仪式,俗称 "接爷送爷"。下一年的举办村敲锣打鼓,派仪仗队,秧歌队等前来 "接爷"。
6.3 忙农会与九・二五古会
除了老王会外,定周村还有两个重要的古会:忙农会和九・二五古会。忙农会每年接近夏忙的农历四月初七起会,此后每逢有 "七" 和 "一" 的日子,都是集市日,直到夏忙开始。这个古会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民购买农忙用品的需求,现在已不限于 "农忙用品",有了更为丰富的物资、文化、生活信息交流内容。
九・二五古会起源很早,是定周村独有的传统节日。近年来定周两委会充分利用这一独有条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商务活动,活跃生活,增加收入。
6.4 文化艺术传统
定周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传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定周村就有一支 "自乐班" 队伍。冯萌献任村团支书后,团结带动一批年轻的文艺爱好者,配合各种活动,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农村新生活,杨善抑恶,宣传教育群众的小戏剧、小歌剧等,在周围大队以至公社、县上都有很大影响。
定周村的锣鼓队、秧歌队一直延续下来。近两年来,广场舞大为风行,村里又增加了四个舞蹈队。每逢节日古会,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联袂出演,充分展示出定周这一古老村邑厚重的文化积淀,焕发出新一代定周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七、定周村的杰出人物
7.1 清代举人冯光裕
冯光裕(1867—1948),字孝伯,是定周村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他考中壬寅科举人,受三等奖章,分省补用知县。冯光裕曾同于右任在商州考院讲学,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著有《陕西辛亥革命战事序》。
1912 年,冯光裕任陕西通志馆主编。1929 年,关中大饥馑时,他担任省赈济委员会负责人之一。1932 年,冯光裕修纂《校订兴平县志》,为保存地方历史文献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 年,他同兴平地方人士姚丹峰、师子和等人倡办 "兴平初级中学",并在本村设立 "中心国民学校",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冯光裕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学者,还是一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关心民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深受乡亲们的尊敬。据说他每年夏收忙罢从省城西安到家里小住,每天晚上到月亮下给村里人讲国学,就光一个 "人" 字就整整讲了一个晚上,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7.2 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
定周村自清末以来,重视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定周村的许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他们成为了学者、教授、航天科技人员、CEO,为定周人争了光彩,成为定周新时代的骄傲。
冯华(1918.8—1996.3.6),1944 年考入今陕西师大,1948 年起在今兴平南郊中学任语文教师,1960 年因眼疾响应号召回家务农。
冯鑑(1923.7—1996.1),1945 年考入西北工学院,1950 年 3 月到周至中学任教,后调入陕西师大任数学高级讲师,是兴平乃至咸阳市久负盛名的数学权威。
冯稳安(1931.8—),曾任新疆伊犁市市长,市委书记。
冯德俊(1935.10—),四川军工企业高级工程师。
冯学亮(1936—),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教授,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
冯萌献(1940.8—),无党派爱国人士,先后任兴平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局副局长、督导,连续多届兴平市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是文化界影响颇大的 "兴平七子" 核心人物。
赵明凯(1941.6—),曾任兴平市财政局局长。冯志新(1942.4—),曾任咸阳市邮电局党委书记。
冯卫国(1943.2—2007.9),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曾任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党委委员,咸阳市劳动模范、人大代表,陕西省外科职称评审委员,1990 亚运会火炬手。冯守卫(1943.5—),长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红楼梦》研究有独创见地。
冯萌慧(1946.4—),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高级工程师,参加中国援非水利专家组在突尼斯工作两年多,曾任宝鸡市渭滨区城建局科长、局长。
冯高义(1950.2—),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民盟新疆石河子市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教支部主委,民盟兴平支部宣传委员、总支副主委,政协兴平市委委员、常委,"兴平七子" 之一。
冯一凡(1954.11—),1982 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曾任洛南县科技县长,省中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曾当选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冯志俊(1955.8—),曾任兴平市邮电局长,现任咸阳市邮电局邮政科科长。
冯俊生(1956—),郑州空军医院教授。
冯启刚(1958—),现任咸阳市公安高新分局治安大队长。
冯小明(1960—),现任咸阳市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
冯建辉(1961—),历任中原油田党委书记、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副总指挥等职,现任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护国(1963—),现任咸阳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赵生辉(1966.12—),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兴平市发改局局长。
八、定周村的教育发展历程
8.1 定兴寺与早期教育
定周村的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早在 1923 年,原兴平县知县山西人李居义,热心教育,在全县开办高等小学、初等小学 200 多处。在这有利形势下,1924 年,当时冯姓举人(可能是指冯光裕)在定兴寺原址创建定周村高级小学。
这所学校占地面积 9 亩,规模较大,是周围十里八村的中心学校。学校门楣上砖刻的极具功力的 "定周镇学堂" 几个大字,至今仍鲜活地闪现在许多六十多岁以上人的脑海里。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成就一番事业,在社会很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8.2 民国时期的教育发展
民国时期,定周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冯光裕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定周村建立了初级小学,为当地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为后来定周村人才辈出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定周村的教育传统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冯光裕等乡贤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在月下讲国学,培养村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这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做法,形成了定周村独特的教育传统。
8.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定周村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定周村的学校教育得到了普及,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大幅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定周村的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定周小学于 2010 年被撤并,走出了历史舞台。原小学隔壁就是现在村两委会所在地,占地面积约(包括广场)1300 平方米,2010 年建成,健身器材配套齐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8.4 人才培养与定周村的发展
定周村重视教育的传统,为村庄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也为定周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回馈家乡,如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促进了定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定周村两委会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组织培训青年农民 600 余人次,提高了村民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这些措施为定周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9.1 特色农业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定周村将继续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目前,定周村已建成 260 亩阳光玫瑰葡萄示范基地和 104 亩黄桃加工与鲜果基地,这些特色农业项目将成为定周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定周村将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效应。同时,还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定周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9.2 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
定周村位于汉武帝茂陵附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未来,定周村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南位镇按照 "产区融合、农旅互促" 的发展理念,围绕 "一二三四五" 发展思路,即突出一个镇域中心区建设,聚焦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两个产业,力争人均收入、基础建设、集体经济三大突破,建设粮油畜牧、中药种植、水果蔬菜、民俗休闲四个产业带,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强力推进 "现代农业示范镇、生态美丽宜居镇、观光旅游休闲镇" 建设。
定周村可以利用西咸新区的设立,五陵原周边的旅游热,村子处于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的优势有利条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致富新路。让曾被誉为关中 "八大古镇" 之一的定周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恢复历史地位,再次成为汉唐畿辅,帝陵北侧一颗耀眼的明珠。
9.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发展机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定周村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定周村两委会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带领和支持下,引领群众继续致力果树种植业的发展,组建参加果业合作社,降低种植风险,稳步致富。
同时,定周村还将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西咸新区的设立,五陵原周边的旅游热,村子处于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的优势有利条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致富新路。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定周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9.4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定周村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未来,定周村将更加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
定周村将继续举办老王会、忙农会和九・二五古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将结合现代元素,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定周村实现文化振兴,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十、结论:定周村历史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定周村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史。从明初建村至今 60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定周村经历了从兴到衰、再到复兴的曲折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
定周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定周村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传统民俗、地方工艺等,这些都是研究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其次,定周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过程,为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微观案例。再次,定周村的杰出人物如冯光裕等,为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事迹和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
定周村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当代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定周村的发展历程表明,乡村振兴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需要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村民素质;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定周村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 "定周力量"。作为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定周村的未来发展不仅关乎本村村民的福祉,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简介
冯家才,陕西省兴平市人,兴平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经阁《都市头条》散文部编委。兴平地域文化平台首席撰稿人之一。曾参与编写《兴平县商业志》曾在《兴平文艺》《微视兴平》、《醉美新兴平》、《风尚兴平》巜颜泉》、《长安文苑》、《槐里书苑》、《陕西法制网》、《中华冯氏网》、《兴平文旅》《金秋文学》,中华诗经阁《都市头条》《神谝兴平》《蓝天文苑》《宇雨绮润》等平台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腾讯网》、《百度网》、《搜狐网》、《新浪新闻网》等各种媒体转载过多篇文章。在各种媒体发表文章计肆拾万字。
作者:冯家才,兴平市人,曾在兴平市商业系统工作,现兴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编写《兴平县商业志》曾在《微视兴平》、《醉美新兴平》、《风尚兴平》、《长安文苑》、《槐里书苑》、《陕西法制网》、《中华冯氏网》、《兴平文旅》《金秋文学》,中华诗经阁《都市头条》等平台发表过多篇文章,同时《腾讯网》、《百度网》、《搜狐网》、《新浪新闻网》等各种媒体转载过多篇文章。在各种媒体发表文章计叁拾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