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逝水沧桑——卞文峰人生·文化·教育杂感·随笔第8152章
☆玉佩上的年轮☆
那枚和田玉佩总在阳光下漾出温润的光。玉质不算上乘,细密的水纹像藏着几代人的故事,却被四代人的体温焐得愈发透亮——1936年祖父临终前,颤巍巍将它从脖颈褪下塞进父亲掌心。十岁的孩子攥着这块冰凉的玉,在祠堂供桌下挨过最凛冽的冬夜,自此失去双亲的父亲成为了孤儿。后来父亲说,那时玉佩贴着心口,像揣着个没说出口的念想:哪怕讨饭,也得让这玉传下去。幸得革命家郭子化、郭致远兄弟俩帮扶教导引领,十四岁的父亲参加了八路军。
父亲的粉笔灰
1940年的抱犊崮山区,父亲把玉佩用红绳系在军装内侧。作为营文化教员,他的"教室"常在山洞里,马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岩壁上,手里的粉笔在石板上写"新中国"三个字,力道重得像要刻进石头里。有次敌机轰炸,他把伤员死死护在身下,后背被弹片划开血口子,醒来第一反应是摸胸口——玉佩还在,红绳已浸成深褐色。
"不是要当文化人,"他后来坐在灶台边跟我说,火钳拨着柴火,火星溅在青砖地上,"是知道认字能救命。"那时我不懂,直到看见他珍藏的笔记本:1948年底淮海战役的战壕里,他在扉页画了所学校,歪歪扭扭的校门里,有个背着书包的小人。那年他刚好22岁,离十岁讨饭的日子,已走了整整十二年。
我的录取通知书
1978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裹在牛皮纸信封里,边角被邮递员的自行车蹭得发毛。18岁的我在大队部院子里拆开时,父亲正蹲在老槐树下抽烟,瞥见"大学录取通知书"七个字,他猛地站起来,粗糙的手掌在裤腿上蹭了又蹭,却迟迟不敢碰那纸——那双手扛过枪、握过锄、修过水库,此刻竟怕戳破这轻薄的希望。
备战的日子里,父亲的笔记本总压在我的书桌塑料薄膜下。他从不说"要努力",只在我熬夜时默默端来热粥,指着本子上的学校画说:"你看,路是一步步走宽的。"那些挑灯夜读的凌晨,困得点头时摸到抽屉里的玉佩,就像触到父亲当年握粉笔的手——哪是什么自律,是知道这书里藏着他没说出口的期盼。
儿子的移液器
儿子在香槟伊利诺伊大学的博士照里,白大褂口袋露出半块玉佩。1998年秋送他去中科大少年班时,刚满十四岁的他把玉佩塞进笔袋,认真地说:"爸,虽然少年班不分学科,我最终还是要学生物医学,以后让像爷爷那样受伤的人少遭罪。"后来在加州伯克利做博士后,他发来实验室的照片:移液器旁摆着那枚玉,标签纸上写着"向新兴的精准医学研究高地进军"。
33岁那年,他带着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受聘为上海交大医学院正教授、博导、研究员。我去他实验室那天,正赶上他给博士生讲课,PPT上是肿瘤细胞的显微图,讲台一角的玻璃罐里,泡着他研究的各种癌症实验样本。"您看,"下课后他拿起玉佩,"爷爷护着的是希望,您守着的是出路,我们现在做的,是让更多人有底气活着。"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白大褂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像极了父亲当年山洞里的马灯光斑。
孙子的钢笔尖
小孙子的作文本上总别着支铱金钢笔,玉佩被他穿在钥匙串上,随书包晃出细碎的响。九岁那年他参加常春藤国际英语大赛荣获了亚太大区冠军,他站在香港的领奖台上,说获奖感言时提到太爷爷:"太爷教战士认字,是想让世界和平;我学英语,是想把爸爸的精准医学研究讲给世界听。"
上海中学国际部教室里,”魔都潜力作家”小孙子的作文《玉佩》被贴在展示栏:"太爷爷的玉上有战火的温度,爷爷的玉上有墨香,爸爸的玉上有药水味,我的玉上,该有钢笔尖的光。"那天去接他放学,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书包上的玉佩随着脚步轻晃,像在数着又一代人的路。
清明整理旧物,我把父亲的笔记本、我的录取通知书、儿子的博士证书和孙子的作文本摆在一起。玉佩在中间,映着四代人的字迹——从石板上的"新中国",到笔记本上的学校画,再到实验报告上的公式,最后是作文里的钢笔字。原来所谓成功,从不是孤勇的跋涉,是玉佩上的温度代代相传:上一代人把目标刻进日子,下一代人便循着希望的光,把泥泞走成坦途。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强者?不过是普通人把"活下去""走出去""强起来"的念想,像玉佩一样贴身藏着,用一辈又一辈的时光,把社会底层的土,焐成能长出参天树的壤。
卞文峰老师简介
卞文峰,教育名家、收藏大家、优秀作家、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0—— )。
学术历程:
从事中学教育20年,33岁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后任职于教育智库(中央教科所民办教育中心)、南洋教育集团、教育科学出版社系统,在教育科研、编辑、产业等领域深耕45载。
学术建树:
著有《教子方略》等18部著作,发文6866篇,积极推广与践行幸福教育和超常教育体系,被誉为“最接地气教育家” 。
文化担当:
华夏珍宝馆掌门,守护十七类六万八千件藏品,致力于文化传承。
社会兼任:
在教育战略、隔代教育、超常教育、幸福教育等多个领域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文学修为:
日照市作协会员、《中华好诗词》编委及理事,词作入《词林正韵》。除教育与收藏主业外,散文与古诗词创作功底深厚,为中华好诗词编委评定的两位著名诗人之一。

编(作)者简介:艾兰,曾用名蓝雪花,本名王凤,山东临沂人,1979年生于山东德州禹城。微信qq1184902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