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47

“干插缝”:难忘的记忆
刘传玺
时光流逝,光阴似箭,沧桑巨变。我已古稀之年,魂牵梦绕土门二厂,还有那居住过的〝干插缝〞房,时常梦中浮现,时常展现眼前。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苏交恶,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边缘,美国在东南沿海制造紧张局势,台湾当局拨弄事端,战争迫在眉睫。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国防工业建设要同帝、修、反抢速度,争时间。土门二厂列入〝小三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二厂军工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山,苦干、实干、加巧干实现〝三个当年〞。
为了安排好职工住房,釆用〝干插缝〞建房,上马快,竣工早,效果好。地址选在南山、东山、石窝。总体是杨维贤工程师设计。房屋依山而建,顺山势,就地形,随大小空间,建一间、两间、三间不等,朝向杂乱,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各个朝向。
为了安全起见,房屋建在土门山上住户中间,藏身于民,也有利军工村民互帮互助,增强团结。房屋的墙体就地取材,开山凿石,不用水泥、石灰、泥土粘合,石块干插起来,称之〞干插缝〞。房内墙黄泥打底,抹上一层薄薄的白石灰,打三合土地面。〝干插缝〞虽不美观,但坚固耐用,因墙体是坚石,不怕风吹,不怕日晒和雨淋,耐腐蚀,抗风化。这些〝干插缝〞房,是军工战士和村民,出力流汗,付出心血,不分昼夜,拼命修建,他们开山凿石,搬运石块,砌石墙。手磨破了,脚被砸破,他们全然不顾,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干,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高质量的建成〝干插缝〞房一片片。

原职工宿舍(摄于2024.5.15)
山上无水、无电,下到河边洗脸,晚上漆黑一片,点蜡烛,点煤油灯照明,吃饭要过河到土门公社大食堂吃。真可谓〝风梳头,雨洗脸,水当镜子,星作伴〞。军工战士风餐露宿,在工地奋战。〝干插缝〞房,透风撒气,严冷冬天,寒气逼人,房内结一层冰霜,酷似冰窖。夏日酷暑,热浪袭人,热似蒸笼。
条件艰苦,挡不住军工战士创业的雄心,他们人拉肩扛把电杆运到山上,架上了电线,通上了电。把一根根水管安装到山上,通上了水。生活条件初步改观。

原南山职工宿舍(摄于2024.5.15)
建厂初期,上至党委书记,下到普通职工,无职务大小,无高低贵贱,都是光荣的二厂军工战士,都分同样的〝干插缝〞房子。过来子弟学校东南桥,一条路通往东山,一条直通南面,这条路路面差坑坑洼洼,石头裸露。这条路的两边住着二厂军品生产的技术骨干,生产的脊梁、功臣。路西侧住着:冯贵申、武光林、曹玉贵、边久绪、闵万良、郑修德、陈兆明等。路东侧住着:唐居正、衣洪先、王兆凡、薜桂英、赵志熙、孙承南、邓吉凱、石炳贵、侯文治、楊信家、宋春义、程德干、宋协东、齐延田、葛福之等。
老师傅住进后,用厚边料当做墙体材料围起一个小院,用厚边料折成三角做门框,厚边料做门,只关门不上锁,这片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因石墙厚,挤占了房内面积,他们就在主房旁边用厚边料搭建一个小房,厚边料折成三角做房梁、房檩。排起厚边料做墙,排上厚边料做房顶,在房顶抹些黄泥,铺上油毛毡,四周抹黄泥挡风。这小房春夏秋可以在里边做饭。〝干插缝〞房院子虽小,还充分利用空间,在院的边角扎个边料鸡笼,用剩菜叶、剩饭做饲料,喂些鸡,鸡下蛋可以当孩子们的美餐,可以解决孩子食品的燃眉之急。
东北来的老师傅为了抵御〝干插缝〞造成冬天的严寒,家家砌大火炕,烧煤炭和柴草,火和烟沿炕洞弯道散发热量,拐数道弯从烟筒排出。把炕烧得暖暖的,房间里也暖融融的,十分舒服宜人。炕上摆上小桌,盘腿而坐,在桌上吃饭、喝茶,也可以在上打扑克,下棋娱乐。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师傅们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鸡糞做肥料,品种多样的菜长得绿油油的鲜嫩茂盛,人见人爱。种菜能手非冯贵申科长、武光林科长莫属。他们精耕细作,及时播种,发芽出土早,抓好农时,管理到位,适时施肥浇水,芸豆、黄瓜、土豆、西红柿、辣椒等多种多样的蔬菜,比市场上提前半个月收获,他们的技术邻里都非常羡慕,大加称赞。这些蔬菜也成了生活中的有力补充。

〝干插缝〞房片区的邻里团结互助和谐生活。一家有事众人帮忙,一件事可能来人一大帮,如帮着就医、买煤、买粮、买大白菜、拖煤坯等,忙得不亦乐呼!就忙像自己家的事一样。为了庆祝劳动欢乐,说不定要喝小酒一场。空闲里,年青人一起上山摘松球、拾柴,去水库钓鱼,到山上打猎、捡蘑菇,打麻雀等,痛快无比。年长的看书、打牌、下棋,谈天说地,快乐自在。女同志围在水管旁挑水、洗衣、洗菜,凑热闹的也来打毛衣、做针线,欢声笑语。少儿们则唱歌跳舞。大家幸福地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里。〞干插缝〞房孕育了军工二代,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在艰苦的环境里,从小就向父辈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茁壮成长,接过父辈的事业努力奋斗!
晚上站在东北边的山巅上,眺望〞干插缝〞房,看那家家灯火,层次高低,层层叠叠,仿佛一片大楼在眼前,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引起无限的遐想。
我1970年分到了南山顶单间〝干插缝〞房,在那里我生儿育女,是住了八年的地方,为我提供了安身之处,赖以生活的地方,是温暖的港湾。在那里我拾柴草,打煤坯,开荒种菜,散养小鸡,打防震棚防地震。和邻里们团结和睦感情深厚,难以忘怀。这间〝干插缝〞房啊!和我有着独特的情缘,特殊的情感,多少年了,还是常去看看,照相技术不佳也要照上几张珍贵的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永作纪念。
当年大庆人住着〞干打垒〞用铁人精神打出了大油田,粉碎帝、修、反的封锁,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来自繁华都市的土门二厂军工战士,住着〝干插缝〞房,不计条件,无私奉献,不怕艰苦,攻坚克难,努力奋斗,实现〝三个当年〞。〝干插缝〞房,是二厂军工精神的象征,是无私奉献的见证,是攻坚克难的体现。〞干插缝〞房虽然离我们远了,但它的形象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回荡。那石墙,那红瓦、那绿树,那可亲邻里的身影,依旧照常,是永远抹不掉的印记,难忘的记忆。

闲置后的干插缝房屋(摄于2024.5.15)
作者简介:

刘传玺,男,1944年生,1969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系毕业,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69年在萊芜矿务局工作。1975年调入九四五厂,先后在机动科,基建科,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检验科工作。1987年调沂源县經济委员会工作,又到县中小企业局工作。2004年正局退休,现居沂源县南麻。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