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极夜里,他们如何守护心中的光?
——读《红岩》有感
作者:墨染青衣
翻开《红岩》的最后一页,窗外已是深夜。合上书本,那些在1949年重庆黎明前的黑暗中挣扎、抗争、牺牲的灵魂,却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清晰。江姐走向刑场时挺直的脊背,许云峰在地牢里用指甲挖出的那条通道,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偷偷传递的纸条……这些场景构筑了一个关于人性光辉的史诗。在极端环境的压迫下,人性的可能性被推向了极限——有人堕落为魔鬼,有人却升华成圣徒。《红岩》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或许正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在最深的黑暗中,人依然可以守护内心的光。
《红岩》中的共产党人面临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人性实验室"。渣滓洞、白公馆这些人间地狱,实则是国民党特务精心布置的"试验场"——他们试图通过肉体的折磨与精神的摧残,来验证人性的脆弱与信仰的虚妄。特务头子徐鹏飞曾得意地说:"我要看看,是他们的骨头硬,还是我的刑具硬。"老虎凳、电刑、竹签钉指,这些酷刑不只是为了获取情报,更是一种对人性尊严的系统性破坏。在这样的环境中,叛徒甫志高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他的背叛恰恰验证了压迫者对人性的悲观预判——在足够强的痛苦面前,所有人都会屈服。
然而江姐、许云峰们的存在,却彻底颠覆了这一"人性实验"的预期结果。当江姐说"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时,她不仅是在表达个人的坚毅,更是在宣告一种人性可能性的胜利。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这些革命者在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往往还试图守护他人的尊严——许云峰挖出的那条通道不是为了自己逃生,而是为更多的同志创造可能;江姐在狱中仍坚持学习,并教导其他难友;华子良装疯三年,只为等待传递情报的时机。这种在自我坚持中对他人生命的关照,构成了人性光辉最为璀璨的部分。
《红岩》中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共产主义理想当然是核心支柱,但并非唯一。江姐临刑前用血迹斑斑的手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展现了一个母亲最朴素的爱;许云峰在就义前对战友说"要活下去,看着胜利的那一天",流露出对生命最本真的眷恋;小萝卜头用树枝在地上学写字的天真执着,彰显了人类对知识最原始的渴望。这些人性的、情感的纽带构成了他们坚持的力量源泉,使得革命者形象避免了概念化的单薄,而呈现出真实人性的厚重感。他们的坚持不是某种抽象理念的机械执行,而是融合了理想、情感、责任与信念的复杂生命选择。
在当代物质丰富的和平环境中,《红岩》所描绘的那种极端考验似乎遥不可及。然而,人性面临的挑战从未消失,只是变换了形式。当年轻人因职场压力选择"躺平",当社交媒体用算法消解独立思考,当消费主义将一切价值量化为价格,我们面临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性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展现的精神品格——对价值的坚守、对信念的忠诚、对尊严的维护——恰恰构成了对我们时代精神贫血症的一剂良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的参观数据显示,年轻人占比逐年上升,这或许暗示着当代青年在物质丰裕后对精神力量的渴求。
《红岩》最珍贵的启示或许在于:人性的光辉不在于从未经历黑暗,而在于经历黑暗后依然能够发光。那些革命者在被捕前就已经做出了选择,监狱只是让这种选择变得更加清晰和决绝。同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都面临着各种或显或隐的选择——是沉迷短视频的即时快感还是选择深度阅读,是在职场潜规则中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职业操守,是对社会不公保持沉默还是勇敢发声。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中写道:"在人类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红岩》中的英雄们用生命印证了这一点。
重读《红岩》,我忽然明白那些革命者为何能在黑暗中如此坚定——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光源。在这个意义上,《红岩》不仅是一部革命史诗,更是一本人性启示录。它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多么黑暗,人都可以成为光;而真正的光明,往往在最深的黑暗中才能被清楚地看见。当合上这本书,窗外的夜色似乎不再那么深沉——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人像星辰一样,用自己的光芒证明着人性的高度。这或许就是《红岩》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任何时代,守护内心的光,都是对生命最好的礼赞。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