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同志初心回响
作者/于德宽
在岁月长河中回溯,“同志”二字,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照亮了中国共产党的漫漫征途,承载着无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理想。一声“同志”,质朴无华,却饱含着平等、信任与志同道合的力量,那是穿越枪林弹雨、历经风雨洗礼,依旧坚定如初的精神纽带。
‘遥想革命年代,从秋收起义的烽火硝烟,到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一声“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便能凝聚起千军万马的磅礴力量,激发着战士们无畏生死、冲锋陷阵的勇气。那时候,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出身贵贱,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同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同志之间相互扶持、生死与共,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携手走过了血雨腥风的岁月。每一声“同志”的呼唤,都是对共同理想的宣誓,是对平等与正义的执着追求。
而在八十年代以前,“同志”二字更浸润着家人般的温情。那时的一声“同志”,是超越血缘的亲近,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亲”——喊一声“同志”,仿佛就成了同檐下的家人,心与心的距离瞬间拉近。没有“局长”“科长”的官职壁垒,没有“高低贵贱”的身份鸿沟,干部与群众之间、同事之间,都以“同志”相称,透着一股子平等与热络。
这份称呼里的温度,尤其体现在干群之间。群众到政府机关或部门办事,迎面而来的不是冷脸和推诿,而是一句亲切的“同志,您请坐,有啥事儿慢慢说”。工作人员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说话和气,办事敞亮,心里装着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实在。符合规定、合情合理的事,从不拖沓,桌上的文件看了就批,该办的手续当场就办,雷厉风行里透着对群众的体恤;即便是不符合政策的情况,也会耐心解释清楚,让人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更没有“吃拿卡要”的歪门邪道,没有“托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凡事讲原则、守党性,公平得像秤杆上的准星。
正是这声“同志”,像一座无形的桥,把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群众不觉得干部高高在上,干部也不把自己当“官老爷”,办事时少了疏离感,多了信任感;交流时没了隔阂,添了默契。那时候,群众遇见穿制服的干部,会自然地走上前喊一声“同志,问个路”;干部下基层,老乡们会拉着他的手说“同志,家里坐,喝碗热茶”。一声“同志”,喊出的是“咱们是一家人”的认同感,喊出的是干群同心、鱼水情深的暖流,让“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诚与热忱,也让“同志”这两个字,成了刻在岁月里的暖心符号。
然而,在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同志”这一神圣的称呼,在某些地方、某些场合,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官职化、市场化、江湖化的称呼甚嚣尘上,“局长”“老板”“老大”等称呼,不仅叫出了等级之分、亲疏之别,更在无形之中模糊了党内政治关系的严肃性,侵蚀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当称呼沦为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党员之间平等互助的同志情谊,也悄然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
直到河南新乡的一纸通知,如一声春雷,打破了这一沉闷的局面。要求机关干部在公文运转和正式场合相互不称官职、一律称“同志”,这看似简单的称呼之变,实则是一场回归初心的深刻变革,不仅是改称呼,更是转作风的生动实践。它让“同志”这一久违的称呼,重新焕发出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位党员的心田。
在新乡,公文流转中,“呈某某领导(职务)阅示”变成了“送请某某同志阅示”;会议现场,领导干部不再以官职相称,而是亲切地互称“同志”。这一小小的改变,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让每一位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党员,提醒着大家无论身处何位,都应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它消除了等级的隔阂,让党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关系更加融洽,凝聚起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一声同志,是对“官本位”思想的有力摒弃,这背后,正是作风的校准与重塑。当“同志”取代了官职的称呼,权力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征,而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具。领导干部不再沉醉于权力带来的虚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自觉地约束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每一声“同志”,都是对党员身份的一次深刻提醒,让大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一声同志,也是对党内民主平等关系的生动诠释,这转变,彰显着作风从“居高临下”到“并肩同行”的跨越。它唤起了党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大家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党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同志。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可以坦诚地交流思想、发表意见,共同为党的事业出谋划策。这种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不仅是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石,更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同志”的回归,不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作风的返璞归真,是从形式到内核的初心校准。它让我们重新找回了革命年代和八十年代前那份纯粹的信仰、真诚的情谊与为民的热忱,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能够心无旁骛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同志”这一称呼,能够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温暖、最亲切的问候,让平等、友爱、团结的精神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