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5.用喜欢的颜色说话
文/林水火(福建)
走出黑夜走出午后
与梦牵扯高山大海还有泥泞
交给一片渺小的草
绿色昨天绿着晴朗的今天
每次心跳
记录着时间的富有
此时
被日子辗磨过的干枯
别离了舒适的记忆的大树小树
一把火的燃烧
封住敞开的躯体胸口
悬空着来自灰烬的唾液
恍惚间
摇摆在眸光屋檐边的枝条
用喜欢的颜色说话
没有定型的潮湿八卦从天而降
举起的杯
谢幕了夏日倾听知了的心境
这首《用喜欢的颜色说话》像一场带着潮湿水汽的冥想,诗人以碎片化的意象为线索,在时间的褶皱里翻找生命的本真,语言朦胧却张力十足,值得细品。
一、意象:用 “颜色” 串起的时间褶皱
诗的核心意象是 “颜色”,而最鲜明的是 “绿色”—— 它既是 “渺小的草” 的具象,也是时间的隐喻。“绿色昨天绿着晴朗的今天”,将静态的颜色拉成流动的时间线:草的绿不是孤立的,而是从 “昨天” 延续到 “今天” 的生命符号,与 “每次心跳记录着时间的富有” 呼应,让 “时间” 不再是抽象的刻度,而成了能被触摸、被心跳丈量的 “富有”。
与之对比的是 “干枯” 与 “灰烬”。“被日子辗磨过的干枯”“一把火的燃烧”“灰烬的唾液”,这些意象带着磨损与毁灭的质感:“干枯” 是生活消磨后的疲惫,“火” 是对 “舒适记忆” 的割裂(“别离了舒适的记忆的大树小树”),而 “灰烬的唾液” 堪称神来之笔 —— 它不是直白的 “苦涩” 或 “残留”,而是用 “唾液” 的黏腻感,写出毁灭后残留的、挥之不去的钝痛,像灰烬里未熄的火星,带着潮湿的腥气。
: 到了结尾,“摇摆在眸光屋檐边的枝条 / 用喜欢的颜色说话”,让 “颜色” 从 “绿色” 的具体,升华为一种本真的表达:当外界的 “潮湿八卦”(琐碎、无定型的外界干扰)从天而降时,“颜色” 成了最直接的语言 —— 它不需要逻辑,不需要解释,像枝条的摇摆一样自然。这种 “用颜色说话”,其实是对 “被日子辗磨”“被火封住胸口” 的反抗:用最原始的感官,对抗被规训的表达。
二、情感:从 “延续” 到 “告别” 的暗流
诗的情感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像屋檐边的枝条一样 “摇摆”,藏着细腻的转折:
开篇 “走出黑夜走出午后”,带着一种挣脱感 —— 从 “黑夜” 的混沌、“午后” 的慵懒中走出,与 “梦” 牵扯的 “高山大海还有泥泞” 相遇,此时的 “心跳记录时间的富有”,是对生命与时间共生的珍视,带着温和的暖意。
中段却急转直下:“被日子辗磨过的干枯”“火的燃烧封住胸口”,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别离了舒适的记忆” 暗示着对 “安稳” 的剥离,而 “灰烬的唾液悬空”,则将这种剥离的痛感悬置起来 —— 不是撕心裂肺的痛,而是钝重的、甩不掉的沉郁。
结尾 “恍惚间” 是关键的转折:沉郁中忽然透出一丝轻,“枝条用喜欢的颜色说话” 像是对沉郁的消解,而 “举起的杯 / 谢幕了夏日倾听知了的心境”,则是一场平静的告别 —— 告别那个在夏日里单纯听蝉鸣的自己,告别对 “舒适记忆” 的执念。这种告别不是伤感的,而是带着 “用颜色说话” 的通透。
三、语言:朦胧中的 “留白” 与张力
诗人的语言带着明显的 “朦胧感”,却绝非无意义的晦涩。比如 “悬空着来自灰烬的唾液”,“唾液” 本是柔软的、有温度的,却与 “灰烬” 结合,成了冰冷、残留的痛感符号,这种矛盾的组合让意象有了 “悬空” 的张力 —— 像一根绷紧的线,牵着读者的联想。
再如 “没有定型的潮湿八卦从天而降”,“潮湿” 带出水汽的黏腻,“八卦” 是琐碎的外界声音,“没有定型” 则暗示其混乱与无意义。这些词看似随意堆砌,却精准勾勒出 “外界干扰” 的质感:它不像 “火” 那样激烈,却像潮湿的雾,悄无声息地包裹、侵扰,反衬出 “用喜欢的颜色说话” 的珍贵 —— 在混乱中守住最本真的表达。
小结
这首诗最动人的,是它用 “颜色” 这一最朴素的感官符号,对抗着时间的消磨与外界的纷扰。从 “绿色延续时间” 到 “火燃尽记忆”,再到 “枝条用颜色说话”,诗人其实在说:当语言被日子磨钝、被情绪封住时,不如回到最原始的感知 —— 像草木用颜色宣告生长,像心跳用节奏记录存在,这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 “说话”。
或许个别意象(如 “灰烬的唾液”)对部分读者稍显晦涩,但这种 “留白” 恰恰给了诗歌呼吸的空间 —— 就像 “用颜色说话” 本身,不需要标准答案,只需要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