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屋檐下的方言
【主持人】江南
【时 间】2025年7月14日
【入选诗人】李吉伟、李树长青、焦强、
逍遥舟子、古月、文龍、马文斐、王进龙
八月雪、马连山、关新、老鹰、李良英、
乔安娜、董风英、彭珍海、邢剑君、唐朝小雨
张建刚、吴会茹、杨国堂、刘海平(高山)
杜海欣、张茹兰、刘海平、张建华、阎晓文、
俎根彩、王俊朝、赵章柱、枯藤小草、陈晔
周雪平、董剑鹏、石玉萱
屋檐下的方言
文/李吉伟
燕子叽叽喳喳地声音
像极了牙牙学语的孩子
秋天飞走春天飞回来
就这样过着迁徙的生活
虽然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
也许是虫子越来越难抓
也许是泥巴不再甜了
好多人也跟燕子一样
冬天飞到南方过冬
一帮人讲着方言
本地人诧异地眼神里
望着身材魁梧大嗓门儿的
人群,嘴角撇到了后脑勺上
有些人错把他乡当故乡
在一池海水里泡得
越来越大,镜子里都
认不出是不是自己
屋檐下的方言
文/李树长青
窗外飘过珍珠般的语言
北方的豪爽碰到南方的婉约
月季与茉莉在细雨中聆听
茶杯里蓄满青山绿水
山含七分倔强水含三分温柔
燕语莺声亦如戏曲的道白
蔓延中有枝条也有花草
溢出来却是跌宕起伏的浪花
细品就是各色味道的浓酒
守护一方净土守住梦想
生长乡音的地方有人间烟火
怀旧的母亲此时惬意开心
屋檐下的方言
文/焦强
上下铺的铁梯子
总能碰着曲周的尾音
他说“中”,带着点讷讷的憨
宿舍的灯,记录了多少不眠的夜晚
他的说唱混着班长的搭腔
两年的光阴在寝室陈酿
办公室里空调转着
无极、宁晋、滦平的话音
在材料的字缝里游荡
行唐腔、安国调,混着平山的味
东北的嗓门偶尔炸出句“干哈呀”
各地方言在茶水间相撞
一句“打水”,就融成一团
屋檐下的方言
原是各乡的星子
碰着碰着就连成了银河
每道光轨都牵着一段故事
而这漫天闪烁
早把时光的碎片
拼作了不分彼此的情长
屋檐下的方言
文/逍遥舟子
地球仪面前,端详金鸡中华,
普通话像血脉周游全身,
标准汉字像基因刻录大脑内存。
其实我们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
都有自己不同的声音。
屋檐下鸟语花香,
一派百鸟争鸣、百花争艳,
是激情澎湃、各有特色的方言。
个性之美与统一之美,
交响为中华民族的凤舞龙吟。
屋檐下的方言
文/古月
只有你的苍老才配得上我的深情,细雨一次次莅临,
一次次流过那些熟悉的屋檐。它卸去浮华后,
还拥有斑驳。唯有斟满苍凉的方言,邀它一回回对饮。
我写出的词语都在纸上,被照亮,被看见,接受时间的
检阅,而方言有它特有的含义,被读出声音时,
会哭、会笑、会叹息,会深思和发怒。它们最大限度地
表达了我,表达了温暖,也表达了故乡。
少年时代的一次奔跑,让我离开故乡,也离开熟悉的
方言。万物在我面前次第打开时,一次回望,让我感到
它们每一个字都格外温馨,我用泪水擦亮了
再爱,那些曾被爱过的部分,也会被我再次深深地爱上。
当炙热的阳光又一次来临时,我把方言说给长长的夏日,
和那些起风的灵魂。它们的语感是那样的硬,而要
表达的意思,又是那样的软。像甘蔗,还一截一截的甜。
屋檐下的方言
文/文龍
听到的第一声爱
是爹娘喊出的乳名
灌满了乡土调调
寄上耐活的愿望启程
麻雀本就是乡亲
操一口漂亮的叽叽喳喳
经常和一群娘们儿
乱咬家长里短的耳根
岗南水库的青蛙
说一口流利的平山话
它听它的爷爷说
西柏坡的村民
嘴巴严实得密不透风
可后来那间伙房檩条下
传出了响遍全国的声音
好道理不在房子好坏
硬道理与方言无关
屋檐下的方言
文/马文斐
阳光照着斑驳的院墙
在老房子的屋檐下
那乡村俚语
顺溜地吐着方言
喊乳名的声音
像屋檐的雨错落有致
滴滴答答
响声传的很远很远
奶奶纳着鞋底坐在炕沿
神灵传说家常里短
方言从嘴角淌出
绕梁萦窗格外悠闲
孩子们在屋檐下嬉闹
笑声混着方言
那些稚嫩的语调
被乡土滋润的叶茂花繁
屋檐下的方言
是祖辈传下来的歌谣
是故乡的脉络在繁衍
它在记忆里永远新鲜
屋檐下的方言
文/王进龙
滹沱河的浪沫,总在檐角凝成盐粒
“沾”在平山两个字的褶皱里
像西柏坡的油灯,晕开半世纪的光晕
老爷爷说“沾不沾”时
后槽牙磨着岗南水库的沙
当年支前的独轮车辙,还嵌在话音的拐弯处
吱呀声里,晃过送军粮的星夜
北庄奶奶纳鞋底的线,穿起“可不咋地”
针脚里藏着天桂山的石阶
八路军住过的厢房,门轴还在响
“赶紧”两个字,带着烟火滚进粥锅
孩子们数着屋檐的雨滴
“沾不沾”的尾音,撞在驼梁的崖壁上
反弹回来,裹着中山国长城的砖屑
落在晒谷场的玉米堆,长出芽
李叔修拖拉机时骂的“瘪犊子”
和奶奶的纺车一个“成色”
那些从土炕里熬出来的方言
早顺着烟囱爬成藤蔓
把整座山,缠成不会走的老兵
暴雨冲垮过篱笆
冲不散灶台边的“吃娄缪”
檐下燕巢的泥,混着晋察冀的信笺碎
每声方言落地,都砸出个坑
盛着平山人,没说出口的滚烫
屋檐下的方言
文/八月雪
小时候考试总为注音标调犯愁,
上大学后总为方言对应的词汇难堪。
和市民交流,
总隔着一道外语的栅栏。
回到乡间屋檐下,
痛感如鱼得水的狂欢。
屋檐下的方言
文/马连山
青砖灰墙屋檐在上
燕子在这里筑巢
鸟儿在这里搭窝
一家人在这里避风雨
屋檐下各自说着方言
是彼此最亲切的交流
是相互间的包容和理解
是真挚的问候和温暖
屋檐下方言很朴实
不用华丽的修辞
不用过多的陈述
或许只用几个字
就能懂得含义
屋檐下的方言沉重
是苦口婆心的叮咛
是一遍遍嘱咐的挂牵
是出门平安的祈祷
是回家贴心的抚慰
屋檐下的方言是守家的警句
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回响心里
依然那么的熟悉
依然那么的顺耳
屋檐下的方言
文/关新
翅膀硬了
各奔东西
可无论在北京,上海
还是广东,广西
普通话犹如
掺了假
就像在我家长大的燕子
南方谁家的屋檐下
冬天常聚集
公乐口音
屋檐下的方言
文/李良英
最佩服小燕子
千万里
飞来飞去,乡音不改
站在屋檐下
用方言
交流着情感
这不是跨国婚姻
是对故乡的
无限眷恋
屋檐下的方言
文/乔安娜
燕不挑贫屋
这是今天才听说的新辞
只知道小时候
老家矮小的老屋有几窝燕子
奶奶说你们几个不准去掇啊
那是燕子的房子每年它们要住
傻愣愣地望着燕子的窝
只晓得老年人讲燕子
成群结队飞低了就会下雨
它们时长叽叽喳喳
也不知道唧唧个啥
那是它们年轻的呢喃
最怕燕子屎掉落下来
可老人们总说别怕别怕
燕屎落肩头福运临门口
屋檐下的方言
文/董风英
土坯垒起的小院里,
门口一架扁豆,
迎客松一样屹立。
一条母亲河穿村而过,
多少年没回老家了?
偶然遇见乡音,
心突然疼一下,
瞬间敞亮。
仿佛屋檐下的小燕子呢喃,
仿佛一把伞,
始终在后备箱里。
2025.7.14午12点
屋檐下的方言
文/彭珍海
檐角悬着半枚月亮
风铃在暗处数着时钟的节奏
去年的燕巢仍暖
一捧方言在梁间发芽
归途是斜斜的雨线
燕子剪开黄昏的绸缎
它喙间漏下的
都是熟悉的问候
新闻联播在墙上亮相
瓦罐却煨着陈年的声调
水缸漾起的涟漪里
渔舟唱晚的旋律准时响起
推土机在远方造句
而青苔正爬上门槛
老屋用翕动的唇,把整个村庄的月光
翻译成温润的春泥
屋檐下的方言
耳熟能详
不管岁月辗转,四季变迁
总在我的心中畅流涓涓
屋檐下的方言
文/邢剑君
屋檐下,我们
和麻雀一起居住
都带着里庄乡音
在方言里足不出户
真好,靠点点乡愁取暖
有丝瓜藤摆手
也说出了自己的声音
屋檐下的方言
文/唐朝小雨
屋檐一天天随风消逝
方言像蒲公英浪迹天涯
假如在呼伦贝尔草原邂逅狗尾巴草
多么欣喜,你在他乡遇到了故知
屋檐下的方言
文/张建刚
在故乡,屋檐下的芸芸众生
方言很多。叫喳喳的喜鹊,叽叽喳喳的麻雀
呢喃的燕子,吹口哨的云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土语
如果把这些方言整理、汇总起来
可成为一部语言大系,分门别类
编为一部方言大词典,供人实用、查阅、鉴赏
传之百世、千世,不断吐故纳新
这些一代一代传承的方言
不断加入故乡春运的打工人流
在异乡落土扎根,发芽、吐叶、抽技
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青青
如今,低于尘世屋檐下的每一次回眸
都将故乡的方言抹亮一次树梢
让更多漂泊的鸟儿在此栖息,觅到乡音
屋檐下的方言
文/吴会茹
我们交换半句潮湿的问候,
像两枚硬币在雨天轻轻相撞。
你的尾音带着北方的暖气片,
我的顿挫里还泊着江南的橹。
忽然懂了,所有异乡的屋檐,
都在翻译同一种透明的乡愁。
屋檐下的方言
文/杨国堂
蒸子在屋檩下呢喃时
方言就顺着木格窗飞了出去
麻雀蹲在墙头上
啄食几句漏风的乡音
房檐砖接住了暮色
童年的歌谣正漫过门栏
那些被炊烟升高的语调
在回到故乡的院里反复沸腾
屋檐下的方言
文/刘海平(高山)
屋檐下的方言里
有苦,有甜,有爱
也有辛酸
那里是故乡的家园
屋檐下的方言
外人听不懂
但看他们那憨厚的笑脸
就基本能判断所言内涵
屋檐下的方言
千古不变,百听不厌
只要一听到就会让人
心里感觉很舒服温暖
屋檐下的方言
还在继续代代往下传
可喜欢听的人却去了天边
在外漂泊的游子啊,多想
时常能听到那熟悉的方言
屋檐下的方言
文/杜海欣
岁月的尘埃
在反转的世界里落定
屋檐下的方言
如窗前的月光一样
沾染了乡愁
多么怀念被燕子唤醒的早晨
还有和枣树一起渡过的童年
风声解读着它们的低语
在岁月里婉转
黄昏的炊烟里
还掺杂着母亲的呼唤
喳喳的麻雀
为儿时带来多少欢欣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语言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
我们会如约相见
屋檐下的方言
文/张茹兰
风吹到墙时便停了
在墙根散坐的人们跟前
在卧着的猫狗旁边
安心地听人话闲
阳光聚过来
阴凉便也跟着
鸟飞过的时候偶尔停下
落叶打几个转
蚊蝇蜂蝶也来绕圈儿
万物都有灵
和着呢呢哝哝的人声
乡音分明
屋檐下的方言
文/刘海平
屋檐下的方言
总是耐不住寂寞
时不时混进城里
与四面八方的方言
与标准的普通话
融汇 融汇成诗
据说,我已经成为了一个诗人
一个朗诵诗人
并且常被冠以“著名”二字
我的标准的普通话
常在聚光等下熠熠闪烁
而我的身体常常发冷
只有用蹩脚的方言
将瑟瑟发抖的身体紧紧包裹
屋檐下的方言
文/张建华
夕阳累得涨红了脸
拖着疲惫的身躯
渐渐闭上眼
躺在了山脚下
晚归的父老乡亲
坐在院内的槐树下
议论着田野里的事
丰收的憧憬
挂满眉梢
傍晚时分的雨
欢快地跳动着
纷纷落入村庄田野
禾苗贪婪的吮吸着
操着南北东西的口音
乡亲们说着笑着
乡音氤氲在雨声
极像屋檐下
滴滴答答的方言
屋檐下的方言
文/阎晓文
一堆堆土生土长的人间烟火
一句句土里土气的家长里短
一声声泥土芳香接着地气
一字字响彻云霄通着天籁
燕子一样同在屋檐下筑巢
燕子一样同在屋檐下呢喃
风雨一样没有雕饰
雷电一样自然而然
只说几个别样的字
胜过唠叨万语千言
屋檐下的方言
文/俎根彩
方言是熟悉的乡音
是家的味道
少年时总觉得它土
越年长越觉得亲近
总想起家乡的老房子
屋檐下的方言
是母亲唤我乳名的乡音
那是根的方向
无论走多远
都牵挂在心
屋檐下的方言
文/王俊朝
背上的行囊
经历了日出日落
辞别了北方的风
迎来南方的雨
陌生的街道
陌生的车流
寂寞充斥着大脑
刚放下背包
一句乡音打破沉寂
屋檐下的方言
像久旱的春雨淙淙流淌
屋檐下的方言
文/赵章柱
我说不好普通话
也没怎么接触过方言
虽说到石家庄七十年了
只记得个“沾不沾”
更不喜欢获鹿方言
还是听听师友们的灵感
认真拜读一下今日的美篇
屋檐下的方言
文/枯藤小草
他乡 我是孤客
蹩脚的普通话里
根深蒂固藏着晋州方言
——我出口便成了孤本
多年后归来
那蕴含着
父辈基因的
屋檐下的方言
显得有点南腔北调
我 依然是孤客
出口 还是孤本
屋檐下的方言
文/陈晔
吊挂的荆条篮里
盛放红薯干核桃花生红枣
这些名词最后都变成仰望
够不着的东西
欲加像河流一样汹涌
不用说话就懂我们的心思
若张口,就是甜如蜜的乡愁
屋檐下的方言
文/周雪平
屋檐下燕子低飞
带着南方的问候
听不懂,也听得懂
暖暖的阳光眷顾
婆婆坐在院里的躺椅上
揽着风,也揽着云
长了翅膀的燕子飞远了
驮着一缕阳光
驮着重重的嘱托
也驮着老人家的思念
屋檐下的鸟巢,被风掠过
方言连接心灵之约
眼里的光会把人生照亮
屋檐下的方言
文/董剑鹏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言
那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
从小就入脑入耳,与乳牙一起生长
开心的童年,在方言的蜜糖里迷路
青年了,我们被普通话扣留在都市
灯红酒绿之下,最想的,却是
给家乡打电话,打给父母,打给兄弟
听一听,曾经在屋檐下说惯的土话
品一品,那些话语拖着的甜甜的尾音
屋檐下的方言
文/石玉萱
穿过热浪袭人的石家庄
四十度高温
自驾来到夏日如春的驼梁
避暑山庄
下榻于别人的屋檐下
此时落日的余晖隐在山的背面
和风诉说着自己的方言
慢推一缕缕山岚如同仙境一般
夜幕降临的晚上
灯火辉煌的街道人潮涌动
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也看不到男男女女的汗衫
偶尔与游客打个招呼
彼此都用中国的普通话来讲
尽管我们都是过客
尽管我们只是寒暄
我们与孩子们的天伦之乐
情不自禁地感染了每个人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