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转个弯
文/杨睿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旅行,那么学生就是这趟旅程的游客,我们会在这趟旅程中遇见各种鲜活的人和事,我们也在不断学习进步,尝试做一个更好的导游,让孩子们在学习的旅途中感受快乐。
在语文教学的旅程中,教育机智是吸引学生学习热情的奇妙火花。在这学期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一次运用智慧教育的“回心转意”,给我带来了些许思考。
时光回转到今年五月,记得我在授课第四单元老舍笔下的《母鸡》时,学生们正在自读课文一至三段,感受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读着课文,此时一只蜜蜂从教室前门飞了进来,从前面飞到后面,从左边飞到右边,迟迟找不到窗户,逃离教室这个囚笼。
本来书声琅琅的课堂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异响,伴随着蜜蜂稀疏的嗡嗡声,部分孩子的注意力也被蜜蜂吸引。蜜蜂在教室里时而低飞,时而盘旋,孩子们的视野也随之飘忽不定。甚至片刻,蜜蜂在一个女生头发的发圈上短暂停留,引起旁边的孩子们一阵惊慌,纷纷躲闪,唯恐蜜蜂蜇咬自己。此时已经完全影响到我正常授课,我不禁对这只小蜜蜂感到厌烦。
因为我此刻对蜜蜂的厌烦,联想到今天要讲的母鸡,作者起初也是对它讨厌至极。我灵机一动,询问孩子们,你们此时对这个蜜蜂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呀?几个女生却异口同声地答到害怕,这个出乎我意料的回答,我转瞬之间也能理解,毕竟谁也不想去招惹蜜蜂,被它蜇一下。我随即牵引:是啊,大家可要注意,不要主动招惹蜜蜂,它也不会随意蜇人,相信你们也不想让它送一个“大红‘包’”吧!学生们哈哈大笑,紧张的氛围也有所缓解。
我随即又说道:“这个蜜蜂现在在教室里从前面飞到后面,从左面飞到右面,嗡嗡作响影响到杨老师上课了,你们对这个蜜蜂是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讨厌!”。我略感欣慰,可算是将主题重新牵引到教学之中。我说道:作者对母鸡也是一向讨厌,因为什么呀?学生重新将注意力回归课本,回答到因为母鸡总是从前院嘎嘎到后院,再从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母鸡的无病呻吟着实让人讨厌。
恰逢这时,那只讨厌的蜜蜂从我眼前飞过,我也出于畏惧地本能缩头躲闪,脚也颤抖着从讲台滑落,险些摔倒。几个胆大的同学也偷偷地捂着嘴笑,想必是感叹原来杨老师也怕蜜蜂吧。我烦躁不安地摆了摆手,心想:今天这堂课怕是没法继续上了,都怪这该死的蜜蜂。我冷静了三秒钟,心想我把没法上课这口大黑锅让蜜蜂背好像也不合适,毕竟小蜜蜂可是勤劳的象征。
我灵光乍现,既然《母鸡》这篇课文受到这个蜜蜂影响上不下去了,我为何不顺势而为,直接上单元后面语文园地的古诗《蜂》呢?于是在此机缘巧合之下,引导孩子们学习了罗隐的《蜂》,感叹诗人对蜜蜂勤劳的赞美,同时也是对辛勤劳动者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讽刺。此时再次谈到对蜜蜂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已发生转变,从一开始对蜜蜂的讨厌转而对它的赞美,赞美它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的勤劳。随着我情感地变化,我再次把教学拉回《母鸡》。我们的情感从讨厌到赞美,其实老舍先生对母鸡的情感也潜藏变化,同学们去课本中探寻秘密吧!
恰逢下课铃声响起,这堂课也在一波三折中巧妙结束。我默默思考:对蜜蜂影响我授课的讨厌到讲授 《蜂》之后对它的赞美,这种转变何尝不是和老舍先生对母鸡态度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下堂课还可以深入学习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也许还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再次回味这件课堂上的小事,回想到之前所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机智,也许这次的小插曲也算得上捕捉到随机教育的契机并且发挥教育作用了吧。
通过这次在四年级语文课堂上教育机智地发挥,让智慧转个弯。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它是一种极具变化潜力的艺术,我们不仅需要用心去设计好每一堂课,还需要有广博的学识,灵活运用的机智。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改进方法充实自己,在教育的修行里上下求索,让孩子们看到星辰大海。
2025.7作者简介:杨睿,武汉市蔡甸区作协会员。在《长江日报》《大家教育周刊》《蔡甸报》《蔡甸文艺》《阅之声》等报刊发表文章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