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航空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中国城市的航空枢纽建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成都以"快进慢游"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航空客流量的快速增长,更成功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能。2023年上半年,成都双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350万人次,出入境突破300万人次,两项指标均居中西部第一。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成都对国际航空枢纽功能的系统性重构,以及对"交通+文旅"协同发展的深度探索,为中国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战略布局:从基础设施到制度创新的系统构建
成都的航空枢纽建设呈现鲜明的系统思维特征,形成了"硬实力+软环境"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在硬件方面,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使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终端保障能力达1.2亿人次。这种超前的基础设施布局不仅满足了当前需求,更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在软件方面,成都创新性地推出72/144小时过境免签、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政策,构建起具有比较优势的制度环境。数据显示,上半年免签入境人次达28.7万,是去年同期的2.2倍,充分证明制度创新对客流吸引的显著效果。
这种系统化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传统航空枢纽建设的路径依赖。与单纯追求航线数量或机场规模不同,成都更注重各类要素的协同配合。以国际航线网络为例,成都在拓展航线覆盖面的同时,特别注重航班时刻的优化和中转衔接的效率提升。韩亚航空恢复首尔夜航填补了东北亚航线的夜间空白,越捷航空开通河内/胡志明双枢纽强化了东南亚中转功能,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成都对航线网络质量的精益求精。智慧口岸建设将中转时间缩短至90分钟,国际通程航班占比提升至68%,进一步增强了枢纽的运转效率。

模式创新:"快进慢游"的价值转化机制
成都"快进慢游"模式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成功构建了从交通流量到经济价值的转化机制。传统航空枢纽往往面临"流量大留量小"的困境,大量旅客仅是匆匆过境,难以形成持续的经济贡献。成都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在"快进"系统方面,成都双机场的高效运转确保了旅客的快速集散。天府机场T2航站楼创新采用"单元式"布局,大大缩短了旅客步行距离;"智慧机场"建设实现了全流程自助服务,值机效率提升4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改善了旅客体验,更强化了枢纽的集散功能。而在"慢游"生态打造上,成都深耕文化体验经济,打造了杜甫草堂文化体验区、宽窄巷子非遗工坊等特色项目,使国际过夜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更具创新性的是,成都开发了"熊猫主题航线""川菜美食之旅"等"航空+文旅"特色产品,相关订单量年增120%,实现了交通流量向文旅消费的高效转化。
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了现代旅客的需求变化。当代国际旅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追求深度文化体验。成都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将本土文化元素系统性地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创造出独特的体验价值。从蜀绣制作体验到川剧变脸快闪,从老茶馆盖碗茶品鉴到火锅文化展示,这些富有在地特色的体验项目,让成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产业延伸:从客运枢纽到经济生态的升级
成都航空枢纽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突破了传统客运功能的局限,构建起多元化的航空经济生态。这种延伸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供应链维度。依托日益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成都的"蓉品出海"年货运量突破50万吨,跨境电商航空货运量实现年均45%的高速增长。这种"客货并举"的发展策略,使航空枢纽的经济效益得到倍增。其次是产业融合维度。成都积极推动航空与会议展览、体育赛事等产业的互动发展,通过承接世界运动会等国际活动,提升城市全球影响力。第三是城市品牌维度。成都正从"交通枢纽"向"国际会客厅"转变,航空优势转化为城市软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立体化的发展路径,使成都航空枢纽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据统计,航空直接带动成都GDP增长1.2个百分点,间接贡献达到3.5个百分点,充分证明了枢纽经济的乘数效应。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随着枢纽功能的不断完善,其经济效益还将持续放大。

启示与展望:中国航空枢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成都的实践为中国航空枢纽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其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要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不再单纯追求客流量或航线数量的增长,而是注重流量转化和价值创造。其次是运营模式的创新。要突破传统机场的运营思维,构建"交通+文旅+商业"的生态系统,实现多元价值共生。第三是治理体系的优化。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交通、文旅、商务等各类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展望未来,随着天府机场二期工程的全面建成,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预计到2025年,成都年航空旅客吞吐量将突破1亿人次,国际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航空枢纽。但成都的雄心不止于此,其终极目标是要建设成为"航空都市",实现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成都的"快进慢游"模式证明,在全球化时代,航空枢纽不仅是连接世界的通道,更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系统化布局、创新性转化和生态化延伸,航空优势可以转化为持久的城市竞争力。这一发展范式,不仅适用于成都,也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建设交通强国的背景下,如何借鉴成都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航空枢纽发展路径,值得更多城市深思和实践。(本网成都7月14日电 □ 评论员 文小军 苏东华)
本期实习编辑:黄燕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