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大临与东坡雪堂
(续雪堂上篇之二)
文/戴 志
2025年7月13日
元丰七年农历四月(1084年),在黄州度过四年零四个月贬谪生涯的苏东坡即将离开,四月初一写下《满庭芳.归去来兮》,临行前,他将亲手搭建的雪堂郑重托付给黄州乡贤潘大临。这座承载着东坡人生低谷中无数思绪的建筑,何以托付给潘大临?雪堂托付背后,是一段苏东坡与潘大临的文人情谊,是跨越身份与境遇的深厚友情,更折射出潘大临独特的人生轨迹与文学才华。
一、困顿岁月中的知音
苏东坡初到黄州时,作为戴罪之身,生活困窘,精神压抑。为排遣苦闷,他在城东的东坡开垦荒地,搭建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段艰难岁月里,潘大临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苏东坡的生活。
潘大临出身贫寒,虽生活清苦,却饱读诗书,醉心文学,是当时黄州颇具才名的诗人。他与兄长潘大观并称“二潘”,在黄州文人圈中颇有名望。潘大临仰慕苏东坡的才情,常登门拜访,与苏东坡谈诗论文,切磋技艺。苏东坡也十分欣赏潘大临的才华与品格,二人逐渐成为忘年之交。
在与潘大临的交往中,苏东坡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潘大临虽生活困苦,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学的执着,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苏东坡在困境中依然洒脱不羁的心境不谋而合。雪堂中,二人饮酒赋诗,畅谈人生,留下了许多佳话。正因如此,苏东坡对潘大临信任有加,才会在离开黄州时,放心地将雪堂托付给他。
二、雪堂的守护者
苏东坡离开后,潘大临肩负起守护雪堂的重任。他悉心照料雪堂的一草一木,维护建筑的完好,让雪堂始终保持着苏东坡居住时的模样。在他的守护下,雪堂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为了黄州文人墨客缅怀苏东坡、交流文学的重要场所。
潘大临以雪堂为依托,经常召集地方文人雅集,继续潜心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逸,意境深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其代表作“满城风雨近重阳”,仅一句便气象万千,将秋意与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虽全诗已不可考,但此句却流传千古,被历代文人称赞。他与当时的文坛名流黄庭坚、张耒等都有书信往来,相互唱和,在北宋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
然而,潘大临的生活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阴影。尽管才华出众,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入仕,以打鱼为生,一生坎坷。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在雪堂中度过了许多清贫却充实的时光。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雪堂,也守护着与苏东坡之间那份珍贵的情谊。
三、岁月长河中的回响
随着时间的流逝,潘大临渐渐老去,雪堂也在风雨中历经沧桑。但潘大临对雪堂的守护,以及他与苏东坡之间的情谊,却成为了黄州历史文化中一段动人的故事。
潘大临去世后,雪堂的命运几经波折(直到百年后陆游踏访雪堂故址时,在雪堂房址上,只见到刻有‘‘东坡雪堂’’二字的大半块遗存的石碑,叙卧在青苔与杂草丛中),但他所传承的文化精神却从未消逝。他的诗歌作品,成为了研究北宋文学的重要资料,其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认可。而他与苏东坡的这段交往,更成为了文人之间惺惺相惜、患难与共的典范,被后人传颂。
苏东坡将雪堂托付给潘大临,不仅是对友人的信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潘大临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这份托付的意义,让雪堂成为了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真挚情谊的精神家园。这段历史,也为北宋文坛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动人的色彩。
四,附:陆游黄州访雪堂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仲夏,陆游乘舟溯江入鄂,行至黄州赤壁之下。彼时,距离苏轼谪居黄州已逾百年,然东坡居士在雪堂煮酒赋诗、临皋赏月的风雅轶事,仍在荆楚间口耳相传。望着江心翻涌的白浪,陆游遥念前辈“大江东去”的豪迈,决意登岸寻访雪堂故址。
黄州城垣斑驳,江畔荒草没径。陆游拄杖踏过碎石滩,向老叟问路。白发人听闻“雪堂”二字,抚须叹道:“学士的雪堂,早没在荒烟里了!”循其指引,穿过几垄稻田,残垣断壁间,仅存半块“东坡雪堂”的石碑,字迹被青苔蚕食,隐约可辨。
陆游指尖摩挲碑面,忽觉凉风穿林而过,恍惚见得东坡头戴竹笠、脚踏芒鞋,携客对酌的身影。他席地而坐,取出随身酒葫芦,洒酒祭奠:“放翁今日来迟,幸得追随先生笔墨遗韵!”江畔鸥鸟惊飞,似是应和。
归舟之上,陆游摊开素笺,挥毫写下“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的诗句。这场跨越时空的寻访,让南宋的风雨与北宋的月光,在雪堂残碑上悄然交融,续写着大宋文脉的千年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