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留守儿童的回响
作者:郭利群
经过一个雷雨夜的洗刷,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太阳光反射在草丛摇曳的水珠,闪着金光。作为留守儿童的她,已无暇顾及这些,赶紧喂完鸡鸭和猪,背起书包往学校走去。
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有一公里左右,虽然不算远,但下雨过后泥泞的公路,让她脚步迈不开来。她灵机一动,把鞋脱下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浆路上,溅起的泥水印在小脚丫,像是开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她内心窃喜,这是与土地亲密接触的快感,何况还有路边盛开的野杜鹃,粉红粉红的,一簇簇,吸足了雨水,垂下来,好像要跟她握手。几种鸟儿叽叽喳喳的歌声伴奏,却看不见它们的身影,只有抽出嫩芽的树枝,不时抖动。远处半山腰,炊烟和云雾融合在一起,萦绕在山腰,引人无限遐想。
一声摩托车喇叭声打破了宁静,她赶紧闪到路边加快脚步往前走。待摩托车驶近,忽然有人喊了一下她的名字。她转头看,竟然是班主任郭老师!
“你怎么这么早啊!”
“老师,今天轮到我带读。”她小声地说。她担心老师批评她光着脚走路。
“坐上来吧,我载你去学校。”老师说。
她犹豫了一下,低头看了看沾满泥水的双脚,怕弄脏了摩托车的脚踏。
这时,有辆拖拉机拉着满满的一车木柴摇摇晃晃开过来,她也不管那么多了,一跃坐上摩托车的后座。
到了学校,她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把钥匙,推开教室门,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凹凸不平的地面铺满了水,屋顶的瓦缝透着光,几处水滴有节奏地滴下来,发出“叮咚”的声音此起彼伏。木课桌湿透了,桌面还有从屋顶散落下来的碎屑。她赶紧跑去教师办公室,想把这一情况告诉郭老师,发现那里的情况更糟糕,因为老师办公桌放的东西都被打湿了,那些可都是教学资料。郭老师一见到她,叫她拿上竹扫把、铲子来帮忙。
学生和老师陆陆续续来了,一起加入清理的行列中。经过一番努力,教室基本恢复原样,校园里又传出各个班级老师上课的声音。因为清理校园,没有上早读课,她心里因错过一次带读,心里有点失落,心底却有一颗种子慢慢生长:好好读书,将来为学校建一座楼房!
时光悠悠,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二十年来,求学、安家、立业,她在广州的一家报社工作,而她从来没有忘记对家乡的惦记。每次回到四面环山的家乡,都发现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唯一的交通大动脉泥公路早已换成水泥路,弯弯曲曲像飘带一样穿在山里间,老乡种植的瓜果蔬菜、山上的毛竹更容易运输。农房变成楼房,还通了网络,最让她欣喜的是,有次经过母校门口的时候,发现原来的老旧瓦房已经换了样,两栋高大崭新的教学楼挺挺耸立,远远地传来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校园那棵经常出现在她作文里的的百年大榕树仍然苍翠茂盛,见证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出去。
回想曾经为学校建大楼的想法,让她发笑,同时也有无限欣慰:家乡越来越好了!
因为要照顾家庭孩子,她从报社离职,并与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的丈夫积极参加慈善活动。他们链接各方资源,召集爱心人士,走进阳山、连南、乳源等偏僻山区学校,为他们送去关爱。偶然一次,一名留守儿童上台发言,再次扣动了她的心弦,她跟丈夫商量决定,下一次去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的荷坪小学。
正值六月,春末初夏的季节,她和丈夫组织了一群城里的亲子家庭,来到了经常出现在她梦里的校园。
时隔多年,再一次那么亲近曾经求学的地方,他们受到了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她和郭老师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双眼湿润。郭老师头发花白,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一番寒暄后,老师领着他们参观。操场和校园都铺了水泥,绿化带的鲜花灿烂盛开,曾经和同学们嬉戏玩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他们来到教学楼,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新媒体教学设备齐全,一排排崭新的桌椅,孩子们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他们。
随后,全体师生在大榕树下集中,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星星点点,她站在讲台上,仿佛回到那一年的颁奖大会,只是当年她是优秀学生身份,今天她是爱心人士。她拿起扩音器,清了清嗓子,声音颤动:“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回到母校,我无比激动,也无限感慨,首先感谢母校培育了我!”
一阵掌声。
“请问我们当中有留守儿童吗?请举手。”孩子们面面相觑,一片安静。
“那爸爸妈妈不陪在身边的呢?”停顿了一下,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她内心还是触动了一下,在偏远的山区,仍然有不少年轻人外出求生计,留下孩子在家乡。不同的是,他们个个衣着整洁,精神焕发,再不是她印象中逢头垢面的留守儿童形象。
这时候,当地妇联主席面带微笑走了过来,孩子们一看到她就欢呼起来:“高阿姨好!”。高主席拿过扩音器介绍起孩子们的情况。原来,高主席不仅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了台账,详细掌握他们的信息,还定期入户探访,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成了他们最知心可亲的高阿姨。
听完高主席的介绍,她内心无限感慨:“这不是她当年最渴望的吗?”
她接回扩音器,准备把气氛活跃起来。
“我们来个互动,城里的孩子以‘我们城里有什么’,村里的孩子以‘我们山里有什么’为话题,自愿发言。”她手里挥着奖品,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
一开始,村里的孩子都不敢举手。她示意让城市的孩子先发言。
“我们城市里有科学馆,我会做机器人模型,还获了大奖。”
随后,她点了一名村里的孩子发言,孩子战战兢兢,摇头不敢说话。
“你想不想有一天去大城市看看?”她鼓励道。
孩子点点头。
“来,说说我们村里有什么好玩的事儿。”她看着孩子的双眼,眼神充满力量。
“我们可以去山里摘果子,比如杨梅、山稔子、野山栗等。
孩子大声地说。
开了头之后,孩子们便不再顾忌,都积极地举起手来,说着各自好玩的趣事。
一轮过后,他们互相都投去羡慕的目光。
“接下来,我们的话题是,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她又抛出一轮互动。
“我最想周末不用上兴趣班。”“我想每天放学后可以到田野里玩耍。”“我想种一棵树,陪我一起长大。”“我想放学后自己回家。”“我想养一只小鸡。”“我想单独做一顿饭。”……这是城里孩子说的,刚停下,便引得村里孩子一阵笑声。
“孩子们,你们觉得他们说的太容易实现了是吗?现在由你们说说最想做什么。”她面向村里的孩子。
“我想坐一次地铁。”“我想要一个电视上的芭比娃娃。”“我想吃一次西餐,我不知道西餐是什么。”“我想每天回到家能看到爸爸妈妈。”“我想去那个哥哥说的科学馆。”“我想吃一次麦当劳。”“我想要一辆滑板车。”……
村里的孩子还没说完,城里孩子也哈哈笑起来。
“你们是不是觉得他们说的,都是你们经常得到的?”她问城里的孩子。
“是的!”异口同声。
活动的氛围越来越热烈,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很快融合在一起,他们互相分享,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把书本、文具、玩具赠送给村里的孩子,欢乐的笑声荡漾在校园上空久久回荡。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