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荷》是青年诗人“茶,有点苦”的作品。作者通过细心观赏雨中荷花的境遇,赞美了荷花圣洁的美颜与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这也正是作者崇尚纯真与透明的内心写照。

作品是以优雅、轻松的文风展开的。“雨,从左边来,右手位置,等了好久。一起看荷的人,要么有缘,要么有沉默的故事。” 简捷的开篇,既说明等待好久的雨,终于随风倾斜而来,又说明有很多人来雨中看荷。诗中的句子“等了好久” 是这段的精妙之处。“等了好久”是通过描述等待的时长,来刻画人们对雨中赏荷的期待与坚守,而这些等待看荷的人,一些是有缘的人,一些是来抒发各自情怀的人。

风雨中的荷花有着怎样境遇呢?“莲低垂的样子,装满七月的心事,荷叶被雨抽打,回忆便潮湿,那样子,仿佛正与谁在悄悄语,说疼。羞答答的样子,季节反而更美。”在诗人的笔下,七月的莲,装满了心事。雨中荷花比以往略显负重,它的花苞时而收拢又时而张开的“羞答答的样子”,使酷热的夏季别有一番景致。然而 ,荷花在风雨中摇曳,略显出忧伤的姿态,这确让赏荷的人们有些怜惜。

夏季,荷花确有着诱人的美色,是赏荷的好季节。荷花的美颜是怎样形成的呢: “逃出淤泥,便是挣扎后的颜色,符合大众洁身自好的审美,仿佛那种白与初心签了约,开出了你我想象的样子,仿佛那种立,与孤傲结盟,不屑在尘世的波纹中,左右摇摆。” 这里,“逃出”、“挣扎”两个词的妙用,充分表达出荷花的生长环境与众不同,同时也指出是淤泥营养出荷花独特的美色与品格。对于荷花的颜色,诗人突出白色 ,不是粉色,也非红色,是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清正和高雅,白色也代表着纯真、圣洁和清廉 。特别是,白色的荷花“符合大众洁身自好的审美”。雨中的荷花,虽正在经受风吹雨打,尽管它的荷叶在上下波动,然而它的荷茎却总是立着的。挺立的荷茎展现出了荷花那种与众不同的坚韧、刚毅的品格。“立”——刚正不阿的风骨,这不正是人们钟爱荷花的所在吗!

接下来作品展示出荷花生长、绽放的不易 :“仿佛呕心沥血的伤痛,涅槃后,开出夺人心魄的景致。” “荷叶上,聚拢的晶莹滚来滚去,那是欲滴的泪,含着不愿诉说的情怀。”总之,荷花的美色,来自“呕心沥血”的伤痛”,是涅槃后的娇容。这也说明了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它的生长过程往往是艰难的,更是痛苦的。由此可见,诗人在雨中赏荷,既有看到荷花美丽容颜的欣喜,也有对荷花饱受风吹雨打所处艰难遭遇的伤感。因此,诗人 “视线久久不离”,望荷深思 ,意入人生 ,依次联想到“生活的沸腾,流水的琴音,岁月的痕……”

欣喜也好,伤感也罢,还是要从深思的意境中走出来的。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伞,再次撑开雨的合围。无声的依偎,停留在短暂的沉浸。蛙鸣,唤出仍在尘烟中的清醒。”雨中的荷花,不停地被雨淋着。伞,确遮蔽着风雨,默默地守护着诗人。诗人凭栏而依,沉思虽深,但却短暂。荷叶上的青蛙,用欢快的歌声,将诗人带出了那深远的意境。

雨中的诗人,心境有着浓浓的情怀。诗人喜欢荷花那种圣洁的白色,也怜惜雨中荷花的境遇。尽管“捧在掌心里的雨水,一滴滴散落,没一滴能打动此刻的心境。”而当诗人注视到“荷叶之上的晶莹” ,却引发了内心的共鸣——那颗荷叶之上的水珠所展现的纯洁、光亮与透明 ,正是人们对生活的渴望!


鲁鲁文学
主编/审稿:鲁桂华老师
剪辑/美术:路萌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期
《读《赏荷》随笔》-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