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铁骨 凤凰涅槃
﹣津西JST技术体系钢结构住宅向抗震50周年献礼
5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的唐山大地震。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凤凰折翅,夷为平地。震情即是命令,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解放军、白衣天使,不怕辛苦的建筑工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抗灾减灾与灾后重建的洪流中……。家园虽毁、人心未散;伤痛虽深、希望不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废墟中站起的唐山,实现凤凰涅槃般的蜕变。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历经50年的城市重建更新,像一座永恒的丰碑屹立东方。岁月悠悠,大地震的记忆渐渐远去,唐山的抗震精神却历久弥新,在铭记与传承中,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作者题记
抗震记忆
时针回拨至1976年7月,九岁的我只记得那夜异常闷热,睡在北方火坑炕头上,将棉被厚厚地铺在身下,一丝不挂的赤裸身子,在奶奶打在屁股上的惊吓时,只听奶奶说“地动了”。一家人冲出屋门在院子中,只见夜空阴沉,偶有束光划破天空,耳边嗡嗡作响,根本听不到大人的讲话声音。天亮后,只见村干部走街宣传搭建简易棚,宣讲抗震知识。几天后,汽车从唐山市区运送来大批伤胳膊断腿的伤员。学校组织我们捐款捐物,家里的四根大葱拿走了两根,奶奶手中五毛线零钱全部给我予以了捐赠。过了一周时间后,在唐山市松汀铁厂上班的爸爸回家探望,得知一家老小平安后,当天下午他又骑车返回工厂(后来得知他由烧结车间调至厂地震办公室)。
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时刻惦记着灾区人民,“援助唐山,挽救每一个命!”
在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演奏出一场“人定胜天”的无私大救援!劫后余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唐山人带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全国人民帮助下勇敢地站起来。
被誉为转炉故乡的唐钢,惨遭地震破坏,厂房崩塌,设备公铺设施荡然无存,1788位职工和8602位职工家属遇难。震后28天,就炼出了唐钢第一炉“志气钢”。2005年,唐钢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产钢1006万吨,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长12.19%。作为唐山钢铁并非唐钢一枝独秀,地方民营钢铁蓬勃发展,业已形成“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的产业优势。唐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都”!
在这片承载厚重历史与不屈精神的热土上,每年七月二十八,都化作了一曲深沉而庄严的挽歌。既是对历史伤痛的缅怀,又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崇高致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往的伤痛,而是从中吸取力量,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昭示人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与挑战,只要有爱和希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唐山人民以生命、汗水、精神和智慧,为人类创造出抗震救灾、城市重建、地震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唐山抗震精神。1990年11月唐山获颁“联合国人居奖”。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像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世人的心中。
抗震启示
唐山大地震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场人祸。地震的发生暴露出当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地震预警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灾难令人们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教训是深刻的,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渺小的。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这场灾难直接促使我国建筑抗震理念发生根本性改革,从此深刻认识到城市建设中防震设计的重要性。
一、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缺陷(致命)
地震中97%的建筑被毁,倒塌面积达1047万平方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建筑结构本身存在先天性抗震缺陷。其具体表现为砖混结构与预制板房屋的普遍,工业建筑的致命设计缺陷;城市规划层面的重大失误;地震预警与应急体系的全面缺失。一是砖混结构因缺乏延展性和整体性,抗震变形全军覆没。二是工业建筑厂房破坏尤为严重。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不牢;重型设备固定不当,地震时产生巨大破坏力产生惯性远超结构承载能力,导致整栋建筑连根拔起。这场灾难促使我国建立了严格的建筑抗震设防体系(特殊设防、重点设防分类标准),革新了抗震设计理念,从单纯重视强度转向强调延性和多重防线。三是结构设计的多重系统性缺陷。结构存在“头重脚轻强梁弱柱”等根本性设计问题。 具体表现在多层框架中存在不当设置的半高填充墙,形成短柱效应(刚度大、延性差);平面布局不合理(L、T、Y等形状,立面布局“蜂瓶细腰”层间刚度分布突变;抗侧防线单一,缺乏冗余备份;砌体结构圈梁、 构造柱等措施缺失或不足,转角处设置独柱(一旦失效导致连续倒塌)。
二、城市规划层面的失误
一是城市整体“不设防”的致命错误。作为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在规划建设中震前完全忽视抗震设防,未考虑地震断裂带避让原则;生命线系统(供水、供电、通信)未做抗震设计;道路网络不完善,灾后救援通道严重不足。二是灾后重建规划局限。存在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不合理,原址重建决策埋下长期发展隐患。城市功能布局存在缺陷。
唐山大地震用24万余人的生命代价,为今后建筑抗震和城市规划敲响了警钟。改写了中国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分阶段设防目标,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保障人员安全并维持功能。
抗震情怀
历经50年重建,唐山从地震废墟发展成为现代化沿海城市;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列为河北省经济第一城:市辖曹妃甸港年吞吐量达8.6亿吨,稳居全球沿海港口前列,已开通12条国际航线,成为京津冀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细,钢铁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招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沿海经济带GDP占比高达37.4%。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身心投入到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三个努力建成”;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控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的三个走在前列。
50年前的7月28日凌晨,百年工业城市震灾将其夷为平地。唐山人含着眼泪说:“唐山平啦!”外国人说:“唐山人从地球上消失了!”如今50年过去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新城唐山屹立在世界东方!家园重建了,经济发展了,唐山人怎么办?经历了毁灭,更珍惜拥有,目睹了死亡,更加热爱生命;感受到了大爱,懂得感恩。位于市区北部九十公里的津西钢铁,始建于1986年,秉承唐山抗震情怀,全力贯彻党的高质量科学发展观,历经40年的发展壮大,围绕打造国内最大、世界一流型钢研发、生产、应用基地,在“国家型钢标准研发基地”、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建筑研究院双重加持下,委托旗下子公司津西绿建落地推广全产业链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项目示范,已在江苏、广西、河北唐山三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钢结构好房子住宅五万平方米,凸显抗震性能,向唐山大地震五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近年来,津西集团非钢板块——津西绿建科技产业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集团“强钢铁链非钢”战略部署,依托集团全球最大型钢生产应用基地优势,延伸钢铁产业链条,布局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领域,积极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和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让业主住得放心、住得舒心、住得合心、住得开心。
全力——打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示范项目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工业化生产、标准程度高、材料重量轻、建造速度快、建筑品质高、抗震性能好、绿色可持续等诸多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集团非钢产业,津西绿建致力于绿色地产的开发,2019 年进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形成了以设计引领为桥梁、研发革新补短板、工厂加工为支撑、物流安装、一体化装饰为亮点的全产业链新型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企业。
津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津西JST 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建造,具备设计集成化、生产工业化、构件标准化、绿色可持续等特点,体现出延伸产业链、建筑品质高、建造速度快、经济性能好等方面优势,切实围绕“住”这个根本点,在材料选取、结构优化、功能拓展、配套设施、绿色健康等方面,完美展现了钢结构住宅的放心、贴心、舒心。结构体系采用“钢框架+钢支撑”,在防火方面,根据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 51249-2017)规范要求,在常规防火涂料外侧加装防火石膏板,对钢结构主体、结构进行二次隔离处理;在防腐方面,根据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防腐技术规程》(JGJ/T 251-2011)规范要求处理,施工时防腐涂料外侧架设石膏板予以包裹,同时在装饰竹炭纤维板确保钢构件与空气隔离,有效提升钢构件防腐年限;在冷热桥处理方面,外墙板采用“ALC板+岩棉+ALC板”,主结构外侧设置“厚AL C板+岩棉”,以此隔断冷热桥能量传递,满足规范要求。
围护体系采用“ALC复合内外墙+组合楼板”,进行防火、防渗漏、防龟裂及隔音、隔热处理,外墙采用“ALC板+ 岩棉+ALC板”,墙厚满足节能、隔音、隔热要求。防渗漏外墙外侧用ALC板专用砂浆找平、水泥基防水涂料及抗裂砂浆等,进行防水腻子、外墙真石化,保证外墙防水、不龟裂、不渗漏。管线分离机电设备体系,设备主管线为架空敷设,墙面管线设在装修的空腔内,保证设备管线与主体分离,从设计、材料加工到现场施工,全程采用BIM数据化管理体系。
内装一体化装饰体系,顶棚采用集成吊顶,墙面采用装配式竹炭纤维板,地面采用模块式地暖干法粘贴地板砖,实现装修一体化施工。
依托津西在型钢领域深耕多年的产品及发展优势,津西绿建扎实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研发、整合、迭代和实践工作,现已在河北、江苏、广西等地不断开拓房地产市场,持续扩大视野与布局,开发建设迁西津西东湖湾、苏州新天地及防城港美墅馆等诸多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累计建筑面积达5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其中,作为唐山市首批钢结构住宅,津西东湖湾四期项目的5号楼和6号楼钢结构住宅2023年陆续交付使用,不论是一梯二户、南北通透的设计,还是建筑安全、配套设施及采光通风、舒适度等方面,受到广大业主好评,有力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被住建部科技与产业中心产业发展处确定为示范联系点。
江苏泰州南韵家园二期A区 34号楼钢结构住宅项目荣获江苏省“2021年度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江苏盐城东台宁熙悦府8号楼钢结构住宅项目获评江苏省建筑厅“2022年度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类新型建筑工业化集成类示范项目”,荣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2021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广西防城港津西美墅馆钢结构住宅项目荣获“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
荣耀——津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绽放光彩
2023年12月24日,对津西绿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在唐山组织召开“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科技成果评价会。
会上,评价委员会严格按照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行业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及程序,详细听取完成单位成果汇报,认真审阅相关技术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评价委员会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娄宇担任主任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忠义,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张爱林担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秘书长、建筑结构分会会长孙晓彦,建筑钢结构分会常务副会长胡育科、首钢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阮新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钢结构设计研究所王喆担任委员。会议由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周瑜主持。
评价会前,评价委员会专家对津西东湖湾四期钢结构住宅示范项目5号和6号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进行入户勘察,对项目所采用的传统“钢框架—钢支撑”结构体系表示认可,结构体系中大量使用热轧H型钢作为主次梁、钢支撑及部分柱子,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此外,针对不同地域环境的节能要求,津西JST技术体系还开发出实效显著的集保温、隔热、防裂、隔音于一体的夹层ALC墙板,其应用效果和性能反应良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与肯定。
装配式钢结构技术体系是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发展的加速剂,对有效提升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速度、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对津西绿建进一步深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领域,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力——津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特色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由北京津西绿建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金鑫绿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和北京津西百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完成。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结构体系、围护体系、内装体系、工程实施方案及施工技术总结等方面内容。详细阐述了广泛采用钢结构,充分发挥其高效、循环、绿色的特性,特别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对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的无缝衔接、绿色互动,对建筑产业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的巨大推动作用。
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一是基于热轧H型钢绿色低碳等特性,研发了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套技术,涵盖建筑设计、结构选型、节点构造、材料选用和施工建造等设计施工全过程;
二是针对项目特点、所处区域及气候条件,提出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围护系统应用ALC板的多种解决方案,满足外围护系统保温、隔热、隔声、防火和防渗等性能要求,施工快捷;
三是基于DFMA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面向制造和装配的建筑设计方法,提出津西JST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指南,制定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DFMA检查表,为建筑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提供依据。
截至目前,该技术体系累计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相关论文18篇。
作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完整产业链的津西集团,将继续优化完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体系,深耕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领域,推进高品质钢结构住宅建设,为推动建筑行业和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引领示范作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化解过剩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装配式标准化钢结构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显身手。培育发掘全产业链式的钢结构建筑产业是振兴的关键因素。在确保安全、宜居、老百姓住得起的核心要素支撑下,全面落地“好房子”政策势在必行。
(文| 世界汉语作协会员 赵一臣/文学爱好者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