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灯,照亮了一个个孩子前行的路;一颗心,点燃了一代代学子心中的希望。龙泽勇用二十七年光阴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热爱。他不是英雄,却以平凡之姿,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题记
清晨七点,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楼里亮起了一盏灯。龙泽勇老师轻轻推开六年级四班的教室门,手里提着刚从食堂打来的豆浆和包子。他放下早餐,熟练地调试着多媒体设备,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他略显佝偻的身影上跳跃。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多年。
1998年的秋天,刚满18岁的龙泽勇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蓝布包袱,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赤壁市偏远的神山镇邱岭小学。眼前的景象让这个师范毕业生愣住了:斑驳的墙面上,雨水冲刷出的痕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教室的木门随着秋风发出“吱呀吱呀”的呻吟;布满黄土的操场上,几个锈迹斑斑的体育器材孤零零地立着。但当他推开教室门时,二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他,那一刻,他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
在神山镇邱岭小学的七年里,龙泽勇的宿舍兼办公室总是亮着全校最后一盏灯。一个深秋的夜晚,他正在灯下批改作业,突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班上最瘦小的学生小力,怀里抱着几个还带着泥土的红薯。“老师,我奶奶说您总熬夜,让您煮着吃……”孩子冻得通红的小脚上,那双开了口的布鞋格外刺眼。第二天,龙泽勇抽空去了镇上,用半个月的菜钱给小力买了双棉鞋。当他把鞋子递给小力时,孩子的手在微微发抖,大颗的泪珠砸在崭新的鞋面上,晕开一朵朵小花。
在邱岭小学任教期间,因学校教师缺乏,龙泽勇好几年都是包班,既要带语文课,又要带数学课,还有音乐、体育……几乎所有课程一肩挑。学校没有像样的教具,他就自己动手做——用硬纸板剪成几何图形,用竹竿和绳子做测量工具,甚至把家里的旧挂历拿来当识字卡片。他说那时的日子就是两点一线,累并快乐着。的确,农村教育需要付出更多,需要一个个像龙泽勇一样的铺路石。
2005年调到神山镇中心小学任教后,龙泽勇遇到了让所有老师头疼的小军。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他在办公室窗前看见操场角落有个瘦小的身影在踢石子。走近才发现是刚打过架的小军,校服袖子撕了个大口子,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家访时,龙泽勇看到小军年迈的爷爷奶奶正在昏暗的灯光下糊纸盒,桌上摆着半碗已经凉透的咸菜。从那天起,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多备一份文具,保温杯里永远装着热牛奶。渐渐地,那个总爱打架的“刺头”变成了篮球队的主力,毕业时,小军送给他一个纸折的奖杯,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在神山镇中心小学任教期间,龙泽勇带头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他带领学校老师积极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宽度、广度、高度,让抽象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由此而撰写的论文《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获得了省级二等奖,并在全镇推广。每周三的教研会上,他总是第一个发言:“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教研氛围日渐浓厚,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016年进入赤壁市城区学校后,龙泽勇开始学着更柔和、更平等的与学生交流。他记得第一次收到小雨的作文时,被那些细腻的文字震撼了——“龙老师的眼睛像秋天的湖水,平静又温暖……”他在全班朗读这篇作文时,小雨把头埋得低低的,但耳尖却红得像天边的晚霞。而那个沉迷游戏的小飞,现在每次回老家都要来学校,给龙老师演示他最新设计的程序界面。龙泽勇虽然看不懂那些跳动的代码,但会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指着屏幕问这问那。
在城区学校任教期间,龙泽勇创新防溺水教育形式。他制作了生动形象的PPT课件,邀请游泳教练进校园示范,还组织学生编排防溺水情景剧、背诵“防溺七不准”。每年暑假前,他都要给每个学生的家长发送防溺水提醒短信。“龙老师的防溺水课让我们终身受益。”已经毕业的学生这样评价道。
二十七年过去了,龙泽勇的教案本从手写变成了电子版,但他依然保持着用红笔批注的习惯。他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学生们送的各种小礼物:褪色的纸飞机、干枯的枫叶书签、画着笑脸的鹅卵石……最珍贵的是一张已经泛黄的照片,上面是邱岭小学第一届毕业班的合影,孩子们的笑脸像阳光一样灿烂。
去年教师节,龙泽勇的手机从凌晨就开始震动。最早的一条短信来自大洋彼岸:“龙老师,我现在是医学院的研究生了,谢谢您当年告诉我‘每个孩子都可以发光’……”读着这些消息,四十五岁的龙泽勇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起身走向教室。晨光中,他的笑容依旧灿烂,如二十七年前那个背着行囊的年轻教师。黑板擦得锃亮,粉笔整整齐齐地摆在讲台上,新一天的课就要开始了。
一盏灯,照亮了一个个孩子前行的路;一颗心,点燃了一代代学子心中的希望。龙泽勇用二十七年光阴诠释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热爱。他不是英雄,却以平凡之姿,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
(图文/张林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