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柳》
文/张海峰(陕西)
风拂过垂柳
柳丝便柔软地轻摆舞姿
晕染一抹湖畔烟纱
织就出心中春语的呢喃
飘摇间,吻过塘水
涟漪漫开层层微澜
仿佛垂柳以风为媒
轻谱一曲无字的韵
每个音符都是翠绿的韵脚
萦绕在远方的蔚蓝里
2025.7.
## 评析《舞柳》:灵动之韵与意象之舞
张海峰的短诗《舞柳》,以精巧的意象组织与灵动的语言节奏,描绘出春风中垂柳摇曳的景致,传递出春天盎然的生命气息。全诗虽篇幅短小,但意象转换自然流畅,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出色的诗化表达能力。
**意象的轻盈流转与自然融合:**
诗中意象转换如柳丝般轻盈流转。“柳丝”初为“柔软地轻摆舞姿”的舞者,瞬间又化作“染尽一抹湖畔烟纱”的画师,继而成为“织就出心中春语的呢喃”的巧匠。动词“染”与“织”精准捕捉了柳色由眼入心的动态过程。后段中,柳丝“吻过塘水”的柔情与“涟漪漫开层层微澜”的回应,构成一幅生动的互动图景。意象之间无缝衔接,从视觉的舞动到心灵的编织,再到触觉的轻吻,形成流畅而富有层次的美感演进。
**语言的凝练与通感的妙用:**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却张力充盈。“风拂过垂柳”开篇简洁,定下轻柔基调。最精彩处在于“垂柳以风为媒 / 轻谱一曲无字的韵”的想象飞跃。抽象的“风”被喻为“媒”,具象的柳条摇曳则化为“轻谱”的动作。尤为精妙的是“每个音符都是翠绿的韵脚”——“翠绿”为视觉之色,“音符”“韵脚”属听觉之域,“韵脚”又巧妙呼应诗歌本体。视觉与听觉在此处水乳交融,自然物态升华为充满韵律感的艺术创造。
**结构的圆融与创新的表达:**
全诗结构首尾圆合,由风起笔,终归于“风的浅唱”,形成一个回环。其创新处在于赋予传统咏柳题材全新意境。古人笔下“碧玉妆成一树高”偏重静态形似,“柳条百尺拂银塘”稍涉动态,而此诗则以“舞”为核心,串联起“舞姿”、“谱曲”、“韵脚”、“浅唱”等艺术行为,将柳的摇曳彻底诗化为一场自然与艺术的交响。结尾“萦绕在风的浅唱中”,余韵袅袅,恰似那无形的风与柳的余音在读者心头久久回旋。
**结语:**
《舞柳》一诗如一幅微型的写意水墨,以柳为笔,以风为墨,在读者的心湖中晕染出春天的碧痕。它凭借精巧流转的意象、凝练通灵的语言以及回环圆融的结构,将自然物象点化为艺术的精灵。尽管个别用词尚有提炼空间,但诗中“翠绿的韵脚”等神来之笔,已足以为咏柳诗的长卷添上一缕独具现代敏感的新绿。它让我们看见:当自然在诗行中苏醒,万物皆可化为律动的诗篇。
《舞柳》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比喻,生动地捕捉并呈现了春风中垂柳的灵动之美和蕴含的春之韵律,给读者带来了清新愉悦的审美享受,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良好的诗歌语言驾驭能力。这是一首**优点突出、颇具水准**的佳作。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