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人再一次被现实狠狠打脸。又一次把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狠狠摁在地上摩擦;又一次把许多人心中那位“神”的形象拉下神坛;又一次把“英雄”与“圣人”的外衣撕得粉碎。而更讽刺的是,这一幕我们已经见过无数次,可每次我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推向盲目的崇拜,又一次次失望、愤怒、被伤害,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循环。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事。最近舆论爆炸的“娃哈哈创始人宗老有三个私生子”事件,彻底炸裂了不少人心中那个“国民好父亲、好丈夫、节俭企业家”的形象。而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三个孩子竟然全是美国国籍。这不禁让人想起不久前农夫山泉钟总被攻击时的场景:那时全网一片骂声,说钟总让孩子入美籍是“背叛国家”、“不爱国资本家”,恨之入骨,而与此同时,许多人却把宗老捧成了“中国企业家的楷模”。
现在呢?真相一揭开,谁更讽刺、谁更虚伪,不言而喻。我其实不想对任何人的私生活做道德评判,因为那不是我的兴趣,也不是我想要关注的焦点。一个人有几个孩子、有没有婚外情、子女在哪里生活,本来是他个人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一个人长期以“国民道德楷模”自居,利用爱国、节俭、人设来获取公众信任、收割情绪红利、巩固品牌口碑,甚至在舆论场中获得道德上的豁免权,那么这就不是私德问题,而是公器私用、情绪操控与人性操纵了。
这才是我真正反感与警惕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村人:或者更普遍地说,很多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有“神化”的倾向:一旦某个公众人物表现出高尚的一面,我们很容易就把他想象成完美的榜样、无瑕的英雄,仿佛一切缺陷都不应该存在。而一旦发现他“人性的一面”暴露出来,就立刻跌下神坛、万劫不复。这种极端化、二元对立的心理模式,既不理性,也很危险。
问题不在于某人不完美,问题在于我们为何总要把人“幻想”成完美的样子。我一直强调: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人就是人,不论职位多高、话说得多好听、形象多么光鲜亮丽,我们都要保有警觉、理性与审视。不要崇拜任何一个人,除了你自己。因为一旦你崇拜了,就会自动屏蔽掉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判断交给了他人,这种被动、盲目的心理正是操控者最喜欢的土壤。
请注意:真正危险的不是那些“做坏事的人”,而是那些“穿着道德外衣做坏事的人”。我们会发现,越是刻意塑造自己完美形象、把自己包装成“英雄”“模范”“圣人”的人,最后越容易被现实扒个精光;反而那些真实表达、有缺点、有棱角甚至有点“疯”的人,往往才是真性情。就像川普、马斯克那样,他们从不刻意伪装,优点缺点一览无余,但正是这种“敢于暴露本我”的性格,才更接近真实,也让人更容易判断他们到底是谁。
反过来看,那些高喊“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清廉节俭”、标榜“无私奉献”的所谓“道德领袖”们,却往往在权力或利益的背后藏着肮脏的秘密。历史与现实都一再提醒我们:帝王的嘴最会说“为民”,而帝王的生活最奢靡;越是对外塑造完美无缺形象的人,背后越要小心。
所以,每一次“神坛崩塌”,我们不该只是震惊,而应借此一次次警醒自己:我们为何总要寻找“神”?我们为何不愿接受人的复杂与不完美?我们为何习惯把“道德标签”当成判断一切的标准?
让我们回到最本质的逻辑:一个企业家的孩子是否是美籍,与他是否是一个好企业家并无直接关系;一个人是否忠诚于婚姻,也不等于他是否忠于国家;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是那些“把道德当成工具”、“用人设博取好感”、“用爱国当生意”的人。
我们需要的是尊重真实,敬畏事实,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不是一惊一乍地“上头”,再一怒一骂地“下头”。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该学会与真实世界和解。人性本就复杂,世上没有完美的“圣人”,也没有彻底的“恶人”。如果我们总是期待一个人“没有缺点”,那我们注定永远失望。
所以,面对每一次“人设崩塌”,与其说这是别人的败落,不如说是我们自己被幻想打碎的代价。我们不能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所谓的“人设”操纵情绪。我们不能再依赖别人来投射自己的价值信仰。我们更应该,走回内在,审视自己,构建自己心中的道德坐标、判断逻辑和世界观。这是每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成熟社会所必须学会的集体课题。
或许我们村里的环境最讽刺的地方就在于:大家嘴上骂资本家,手里抢着买他们的产品;嘴上骂崇洋媚外,心里拼命想送孩子出国;嘴上骂不爱国,实际最爱用的却是洋货;嘴上最痛恨“人设骗子”,但一有新“圣人”出现又迫不及待跪舔跟风。人性最悲哀的地方,不是被骗了,而是明知道自己被骗了,却还一次次主动把智商和判断力交出去。真正的觉醒,从来不是靠别人“揭露真相”,而是靠自己脱离群体催眠,守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让情绪和盲目崇拜一遍遍毁掉自己的人生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