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漫卷黄土情
王侠
黄土高原,那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千沟万壑间,曾孕育出陕北人坚韧质朴的品格。在岁月的长河中,乡音如一缕情丝,将陕北人的过往与今朝紧紧相连,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巨变。我在那里前前后后呆过了十二年,因而对那里的声音,十分听的真切!也十分了解他们的今昔!
昔日的陕北,贫困如影随形。黄土坡上,窑洞简朴,人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脚踏粗布鞋,风里来雨里去,辛勤耕耘却难果腹。出门靠走,山路崎岖漫长,与外界联络主要靠信件,一来一去,好不艰难。我也曾几十次的去过枣园、王家坪、杨家岭,那个时候全是靠两条腿步行。但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陕北人的乡音依旧质朴醇厚。在田间地头,劳作间隙,一曲信天游冲天而起,高亢嘹亮,那是陕北人对生活的呐喊与期待,虽无华丽辞藻,却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仿佛在向命运宣告,哪怕日子苦,咱的精神头不能倒。
随着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陕北在时代的浪潮下悄然蜕变。如今,在西安这座繁华大都市,陕北人的身影随处可见。每一条街道,每一趟地铁,都回荡着浓浓的陕北乡音。这乡音,不再带着曾经的沧桑与无奈,而是饱含着喜悦与自豪。他们在西安扎根,买房置业,小区里陕北人聚居的场景比比皆是。曾经那个连汽车都少见的陕北,如今已今非昔比。陕北人在西安也开了不少的饭庄,真的是平凡的世界已经不平凡了!
行走在西安街头,能瞧见陕北人的服饰光鲜亮丽。男人们身着得体西装,搭配锃亮皮鞋,意气风发;女人们身披时尚衣裙,妆容精致,自信优雅。他们的眼眸中闪烁着光芒,说起话来眉飞色舞,一片喜气洋洋。那股子精气神,丝毫不输大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甚至是超过我这个曾经的北京人多少倍。也就是说曾经的窑洞虽有多少情感寄托,但条件还是有限;所以陕北人的思想已经飞跃起来,如今的高楼大厦,是他们重新投入的方向,他们要拥有大城市里的宽敞明亮的住所,而且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生活质量要有质的飞跃。有许多陕北人,天气凉了到西安,天气热了回陕北,象侯鸟一般。
陕北的富裕,是全方位的展现。经济的腾飞,让曾经贫瘠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曾经以务农为生的陕北人,如今在各行各业大展拳脚。有的投身能源产业,依靠陕北丰富的资源,发家致富;有的做起了生意,在商海中乘风破浪,赚得盆满钵满;还有的凭借陕北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文化、旅游等领域大放异彩。他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富足生活,因而我也写了一篇许多人在转发的《秋香谣》。
而陕北民歌,这一承载着陕北人情感与文化的符号,也随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曾经它只是在山间、在窑洞前回荡,是陕北人自娱自乐的方式,是他们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时的心灵慰藉。如今,它从大山里走了出来,走向世界舞台。在各种音乐节上,陕北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味、质朴的情感,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和耳朵。歌手们用那充满陕北风情的嗓音,将陕北的故事、陕北人的喜怒哀乐传递给世界,让世界认识了陕北,也让陕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这浓浓的乡音,是陕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抹不去的印记,是他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它见证了陕北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见证了陕北人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陕北,这片充满魔力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中华大地,而那乡音,将继续回荡在岁月的长河中,讲述着陕北人更多的精彩故事,书写着陕北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让陕北精神永远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