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魂断汨罗江》
苗向东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洞庭湖东侧汨罗江边,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满脸悲伤,一早他得知秦国白起带领秦兵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他泪如雨下,决心投江以身殉国。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为楚国贵族。公元前321年秦军犯楚,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击退了秦军,这引起了楚怀王对屈原的关注,后提拔屈原任楚国要职。屈原主张励精图治、彰明法治、合纵抗秦,却被权贵奸臣痛恨,使得屈原最终被流放到湖南长沙、岳阳的汩罗一带十五载。
屈原在汩罗居住近十年。在这里,他同百姓一起生活、劳作、打渔,对乡民们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期间,屈原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鸿篇巨作。至今,在汨罗江汨罗市以及洞庭湖一带,仍流传着众多关于屈原的传说和故事。
屈原虽然出生贵族,后来又官至大夫,但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站在劳苦大众一边,能够设身处地哀叹人民生活之艰难,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常有忧国忧民的诗句,人民的疾苦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主题,他反复谈到“民”的问题,有着可贵的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屈原,赞叹其心忧家国、系百姓、牵民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
屈原忧民恤民。对民众的疾苦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还发出:“哀众芳之芜秽!”、“哀民生之多艰!”、“哀朕时之不当!”、“哀高丘之无女!”四个哀。正如司马迁所言“离骚者,尤离忧也”。2014年10月15日,领导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吟诵屈原《离骚》悲叹民生不兴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句,意思是说,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乃至泪流满面,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
屈原重视民本。一心向民,建议不分贵贱,并且批判贵族。“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差夫民心。”这些都体现了“民”在屈原心中的地位。可是在封建社会里,他重视民本的思想和提议无疑得罪了权贵,权贵们为保自身利益,处处打击屈原,使之遭到奸佞的排挤,最终被流放。
屈原重民爱民。在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忠君,因为“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屈原认为忠君还要爱民,因为“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于是他以民所感为己所感,以民生疾苦为自身的疾苦。“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特别是《抽思》中的那两句:”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显示其爱民之心切。
屈原体察民生。他对人民的生存状况热切关注,在《离骚》中说:“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他总结历史兴衰存亡经验的基础上,觉得体察民生之计,应该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治国之道,为此他提出了“善”与“义”的“美政”治国理念。
屈原利民富民。他的“美政”理想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屈原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在职期间一心推行改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解决民生疾苦,致民于康乐之境,让百姓生活的更好。结果他受到贵族排挤陷害,流放至汉北、沅湘流域,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在流放,使得才华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但即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所想的依然是人民,“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
从屈原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民心”、“民德”、“民尤”、“民生”,充分表明屈原是热爱人民、同情人民的民生情怀。
公元前278年,屈原眼见故土沦丧、楚王苟安,宁葬身鱼腹也不做亡国奴。屈原投江之后,汨罗河边的乡亲们闻讯,纷纷驾船来打捞。一时间,河面上的打捞船穿梭,可是一连三天一无所获。从第四天开始,乡亲们将打捞的范围扩大到三十里。然而,接着的三天仍无结果。乡亲们担心屈原的遗体被大鱼吞食,就想了个办法,采来竹叶将饭包起来,投到江里,以图喂饱江中的大鱼,以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啃咬。
到第八天,乡亲们将屈原遗体打捞上来,将屈原隆重安葬在他投江附近的山上,为了纪念屈原,还在坟墓旁修建了屈子祠。屈原弟子宋王曾到此祭奠恩师,汉代名臣贾谊也曾来此凭吊,并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赋》。多年之后,汉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因得罪朝廷,被汉武帝施以宫刑,他为寻求精神寄托,也曾跋涉千里来到汨罗“江潭”。后来就有了“千载史公流涕处,至今无草怆江潭”的传说。
汨罗有许多关于屈原的传说,并形成了吃粽子、划龙舟、薰艾草等千年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并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在纪念伟大的屈原时,更被他那忠贞不二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激励。纵览古今中外,文人大家迭出,很少文人墨客像屈原一样在人民心中占有如此重的份量。屈原可以说是以死铭志,他死后,据晋代《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唐代建三闾大夫屈原祠,五代时封屈原为昭灵侯,元代加封为忠洁清烈公,庙以封名称之。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激励我们。
作者简介
苗向东,出生于江西省于都盘古山钨矿,1982年入伍,84年上军校,2000年少校转业,任福建某集团副书记,现居福州。2005年做自由撰稿人,是《读者》等杂志签约作者,系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获得国家十三五建言献策一等奖,出版文集《活着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