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转身:八项规定下餐饮业的市井突围文/毕春生
清晨六点,老张推着三轮车从巷口拐出来,车斗里堆满新鲜出炉的芝麻烧饼和各种肉类蒸碗。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径直驶向机关大院的后门——那里曾是他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销路。
如今,他把车停在菜市场入口,挂上"现烤现卖、便宜实惠蒸碗"的纸牌,很快被晨练归来的大爷大妈围住。这场景,恰是八项规定实施后,中国餐饮业最生动的转身。
曾几何时,高档酒楼门前停满公务车,包厢里推杯换盏的"舌尖腐败"已成往事。中央八项规定如利剑出鞘,斩断了寄生在权力餐桌上的灰色产业链。巨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对"一桌餐"等无证无照经营的专项治理,更让那些隐藏在写字楼、烟酒专卖店里的隐秘宴请无所遁形。
高档餐饮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却意外催生了市井烟火的新生。
以前我常去的那家火爆菜馆,今年拆掉了豪华包厢,在门前支起八张方桌。大厨亲自掌勺,将"狮子头"从128元降到28元,麻椒鸡从88元降到48元,凉菜6元一份,肉丝10元管饱,成了街坊们的日常选择。
他说:"以前靠三桌公务宴就能保本,现在得做三十桌散客。"这数字背后,是行业从权力依附到民生本位的痛苦蜕变。当公款消费的潮水退去,餐饮业不得不学会在沙滩上裸泳。婚庆市场成了最后的利润高地。
路过城中村时,总能看到酒楼门前扎着喜庆的拱门,电子屏滚动播放新人姓名。但即便是这块蛋糕,也在悄然变化。上周参加侄子的婚礼,发现酒席从每桌1288元降到了888元,高档酒换成了本地佳酿,剩菜打包成了固定环节。
这倒逼着餐饮人开发新赛道——社区老年餐厅在巨野遍地开花,政府通过阶梯补贴让老人花9.5元就能吃上两菜一汤。当银发经济遇上民生需求,竟开辟出比公务宴更可持续的蓝海。
最动人的风景在街头。
夜幕降临时,巨野整条小吃街车水马龙。卖烤冷面的小王夫妇在抖音直播制作过程,身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招牌格外醒目;曾经专供单位年货的糕点美食铺,现在支起试吃台,老板娘笑着给路过孩童递上小块桃酥。
这些放下身段的经营者,正在重构餐饮业的毛细血管。正如巨野县某领导提醒的,整治违规吃喝不能"一刀切",正常消费需要保护。当经营者从伺候权力的战战兢兢,转向服务百姓的堂堂正正,这何尝不是一种商业伦理的重塑?
夏日的黄昏,我站在小区18层楼顶,看车流如织。楼下新开的快餐店正在举行"光盘有奖"活动,穿校服的学生们认真地把餐盘吃得精光。八项规定改变的何止是饭局规矩,更重塑了整个行业的灵魂——从伺候少数人的味蕾狂欢,到温暖多数人的一日三餐。这转身固然艰难,却让餐饮业终于找回了"民以食为天"的本真。
当夕阳西沉,热浪渐渐褪去,我看到佳和家宴的员工们开始收拾即将售完的餐具,汗流湿衫的老张哼着小调收摊。他的记账本上,今天的销量比昨日多了三成。"老百姓的铜板,挣着踏实。"这话,道出了整个行业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