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老促会:激活红色根脉,在老区振兴中担当更大作为
编者按:
泰安老促会,是这片红色土地上红色基因的守护者,更是老区振兴的积极推动者。从徂徕山的烽火到陆房战斗的硝烟,泰安的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厚重注脚,更是驱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多年来,老促会深耕红色沃土,已在红色资源保护、研究与转化中打下坚实基础,成为连接红色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要纽带。
然而,面对新时代老区振兴的新要求、新挑战,如何让红色资源释放更大效能?本文立足实际,既肯定了老促会的扎实根基,也客观剖析了其在资源整合的深度、人才队伍的活力、宣传传播的效能、调研服务的精准度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更以发展眼光,提出了构建“红色+”全产业链、培育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深化精准调研赋能等具体路径。
字里行间,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更有对未来的深远谋划。相信这份思考能为泰安老促会在新时代展现更大作为、创造更多成就提供清晰的行动坐标,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泰安老促会:激活红色根脉,在老区振兴中担当更大作为
张庆明
一、背景概述
泰安,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承载着徂徕山起义的烽火记忆,镌刻着陆房战斗的英雄壮歌,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老区振兴的“精神富矿”与“发展引擎”。泰安老促会作为联结红色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重要纽带,多年来深耕红色资源“保护-研究-转化”全链条,在史料抢救、传统教育、初步开发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成为推动老区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老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迫切,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要求更具体,文旅融合、数字传播等新业态的发展更迅猛。站在新起点,泰安老促会既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可依托,更肩负着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活力、带动老区群众共富的使命——唯有直面现存短板,以更系统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破壁攻坚,方能在老区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多突破。
二、现存短板:红色资源赋能效能仍有提升空间
红色资源的转化效能,直接关系到老区振兴的成色。当前,泰安老促会在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的过程中,仍存在几处关键瓶颈亟待突破:
(一)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待拓展
红色资源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一方面,开发仍聚焦核心地标,如徂徕山起义纪念馆、泰山革命根据地旧址等已形成成熟研学路线,但肥城陆房战斗遗址周边的山野战壕、新泰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小众红色印记”,因保护力度不足、开发路径不明,仍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状态,未能纳入全域红色旅游版图;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与农业的结合多是“红色景点+农家乐”的简单叠加,未延伸至“红色故事赋能农产品品牌”“研学路线串联农耕体验”的增值链条;与文创、工业的融合更是空白,红色IP未能转化为剪纸、泰山玉雕刻等文创产品的灵感源,“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也未与红色故事结合开发,难以形成“红色文旅+多产业”的集群效应,对老区群众增收的辐射力仍显薄弱。
(二)人才队伍的“活力”与“专业度”需强化
人才是红色事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目前,泰安老促会的“银发智囊团”以深厚的党史积淀、饱满的奉献精神,在红色史料整理、传统宣讲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队伍结构与专业能力仍难适配新时代需求:年龄结构偏老化,对短视频制作、沉浸式文旅设计等新业态的敏感度不足;专业人才缺口突出——缺能策划“红色剧本杀”“实景体验剧”的文旅创意师,导致红色产品仍以“参观+讲解”为主,互动性、代入感不强;缺懂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运营者,红色故事难以突破地域圈层;缺善对接市场的营销人才,优质资源“酒香也怕巷子深”,未能有效触达全国游客与投资群体。
(三)宣传推广的“广度”与“温度”要升级
红色品牌的影响力,直接关乎资源转化的辐射效能。泰安的红色故事虽已借助线下论坛等渠道走向全国,但在新媒体主导的传播语境下,宣传仍存在“单点发力”的局限: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当地红色账号粉丝多停留在数万级,与延安、西柏坡等红色地标百万级的传播体量形成明显差距;微博话题#泰安红色故事#阅读量尚未突破千万,这与其“红色圣地”的历史地位并不相称。更值得关注的是,内容叙事多聚焦“宏大历史”,对“老区群众借红色旅游增收”“青年返乡用新媒体讲红色故事”等鲜活场景挖掘不足,难以触动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使得红色品牌的“破圈力”与自身资源禀赋未能形成匹配。
(四)调研服务的“精准度”与“支撑力”应深化
精准调研是老促会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的前提。当前,调研多聚焦红色资源保护、传统教育等常规领域,对老区发展的新课题触及不深:比如红色资源如何与数字乡村建设结合,让老区群众通过“云研学”“线上文创店”增收?老区青年对参与红色产业的意愿、诉求是什么?红色旅游流量增长与泰山生态保护如何平衡?因对这些新需求、新矛盾了解不透彻,提出的政策建议有时存在“滞后性”,未能精准对接市场规律与群众期盼,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时,前瞻性与实操性仍有提升空间。
三、改进路径:多维发力,让红色资源成为老区振兴的“强引擎”
立足短板,泰安老促会可从“资源整合、人才培育、宣传创新、调研赋能”四个维度精准施策,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向“动态赋能”跨越,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增效”升级:
(一)深化资源整合,构建“红色+”全产业链生态
旨在让红色资源“串珠成链”,释放集群效应。
1、全域激活红色家底:对陆房战斗遗址周边山野遗迹、新泰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小众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绘制“泰安红色记忆全景地图”,将核心景区与散落遗迹串联成“烽火研学线”“英雄足迹线”等主题线路,打破地域分割。
2、推动跨界深度融合:在“红色+体验”上创新,开发“重走抗敌路”实景行军、“红色剧本杀”等沉浸式项目,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红色+文创”上破题,联合非遗传承人推出“革命故事剪纸”“泰山红韵玉雕”等文创产品,赋予红色文化实用价值;在“红色+农业”上延伸,在红色遗址周边打造“战地粮仓”采摘园、“红军菜”认养基地,让“红色故事”成为农产品的“品牌背书”;在“红色+工业”上探索,盘活“三线建设”老厂房打造“红色工业记忆馆”,讲述工业报国的红色故事。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让红色资源从“参观景点”变为“增收引擎”,带动更多老区村庄共享发展红利。
(二)建强人才梯队,锻造“老中青结合”的红色生力军
旨在让人才成为红色事业创新的“源头活水”。
1、引育专业骨干:面向社会引进文旅策划师、新媒体运营师、市场营销专家,组建“青年红色创新工坊”,主导红色产品设计、品牌推广等新业态;与泰山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安校区)、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力明职业学院、泰山科技学院等共建“红色实践基地”,吸引大学生参与红色短视频创作、研学路线设计,为队伍注入青春力量。
2、激活现有力量:为“银发智囊团”配套“数字助手”(青年志愿者协助操作新媒体工具),让老专家的红色故事通过新载体传播;定期开展“文旅创新实训营”,邀请行业专家为工作人员、志愿者培训沉浸式项目设计、短视频剪辑等技能,实现“经验传承”与“技能升级”双提升。
(三)创新宣传矩阵,打造“有温度、能破圈”的红色品牌
旨在让泰安红色故事“走向全国、深入人心”。
1、线上构建传播矩阵:运营“泰安红”官方账号集群,在抖音推出“老区新貌”系列vlog(记录红色村庄的增收故事)、“95后讲解员说红色”短视频;在微博发起#我为泰安红色故事代言#话题挑战,邀请返乡青年、本地网红分享身边的红色记忆,通过“小人物+大历史”引发情感共鸣。
2、线下放大品牌声量:举办“泰安红色文化旅游节”,设置“红色文创市集”“英雄事迹情景剧”等互动环节,邀请央视文旅频道、《中国老区建设》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联合携程、马蜂窝等平台推出“泰安红色研学专属线路”,配套“红色打卡集章”等玩法,吸引全国游客。通过“线上破圈+线下引流”,让泰安红色品牌既有历史厚度,又有传播热度。
(四)强化调研赋能,当好“精准对接需求”的参谋助手
旨在让调研成果成为老区发展的“导航仪”。
1、聚焦真问题深调研:围绕“红色旅游对老区群众收入的影响及利益联结机制优化”“Z世代红色旅游偏好与产品创新方向”“红色资源开发与泰山生态保护协同路径”等课题,组建“老促会+专家+青年志愿者”调研团队,深入村庄、景区、企业一线,用数据说话(如统计游客消费结构、群众参与意愿等),摸清真实需求。
2、输出高质量决策参考:形成的调研报告不仅要有问题分析,更要提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包”——比如针对“数字乡村建设”,可建议开发“云端红色展馆”“文创产品线上商城”;针对“青年参与”,可设计“红色讲解员孵化计划”。通过精准对接党委政府决策需求,让老促会的工作始终与老区发展同频共振,成为政策制定的“可靠智囊”。
结语
泰安老促会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老区振兴的特殊使命。这片土地的红色资源,是历史赋予的宝贵财富;这个组织的平台优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只要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以创新思维强效能,定能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彩,让老区在红色赋能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既是老促会的责任所在,更是无数老区群众的期盼所系。相信在持续奋斗中,泰安老促会必将书写出红色资源赋能老区振兴的更精彩篇章,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成就。
《咏泰安老促会红色赋能》
泰岱烽烟迹未沉,红根深扎育初心。
星珠未串千村路,薪火难传一代新。
声沉网海知者少,策滞田畴问未真。
且织链环融百业,更催青老共耕耘。
东风再鼓征帆劲,红遍乡关万象新。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