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精神,绘就老区振兴新画卷
编者按:
泰安的红,是刻在山岩里的赤诚,是流淌在汶水中的滚烫。当革命岁月的硝烟渐远,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停止对红色基因的追寻与续写。
泰安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故事,恰是这段追寻的生动注脚。从政治引领的坚定航向,到一座座场馆对记忆的妥帖安放;从红色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温暖实践,到无数人聚力同行的热忱身影,他们用十余年的深耕告诉我们:红色精神从不是封存在纪念馆里的陈列,而是能生长出乡村振兴果实的种子,是能点亮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火把。
文中那些具体的细节尤其动人:修复的纪念碑在晨光中矗立,研学路线旁村民的笑脸,银发志愿者沙哑却有力的讲解……这些场景串联起的,正是“传承”与“振兴”最鲜活的模样——让历史的回响滋养当下的脚步,让红色的基因转化为发展的动能。
翻开这篇文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促进会的耕耘史,更是一座城市如何带着红色记忆走向未来的探索。愿这份探索,能给更多人以启示:当初心与实干相遇,红色土地上永远能生长出新的希望。
传承红色精神,绘就老区振兴新画卷
张庆明
在泰山脚下、汶水之滨,有一群人始终坚守着一份炽热的初心——泰安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自2008年筹备以来,以红色基因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传承历史、赋能发展的动人篇章。十余载耕耘不辍,他们的足迹早已与老区的振兴之路紧密相连,奏响了新时代红色精神传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激昂乐章。
一、锚定航向:以政治引领筑牢红色根基
红色事业的传承,首在方向的坚定。促进会始终将"把准政治航向"作为首要准则,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深入研习党的创新理论,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论述。从专题学习会到实地调研座谈,从政策解读会到初心分享会,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每一次研讨都是一次行动的校准。
这种对政治方向的坚守,不仅是对革命先辈"听党话、跟党走"精神的赓续,更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制定老区发展规划时,他们始终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旅融合政策;在开展红色教育时,始终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正如会长丁兆村常说的:"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标本,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这种清醒的政治自觉,为老区发展筑牢了坚不可摧的信仰之基。
二、筑馆存史:用实体载体守护精神家园
历史的记忆需要具象的载体来承载,红色的精神需要可触的场景来传递。在红色基地建设的征程上,促进会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深远。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段动人的奉献故事。会长丁兆村自筹资金近千万元,联合泰山学者王雷亭教授,历时三年走访百余位老战士、收集数千件文物,终将这座见证了"山东抗日第一枪"的博物馆从构想变为现实。如今,作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国家级抗战遗址,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复原的作战沙盘,正无声诉说着1938年起义将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每年有超过10万名参观者在这里驻足沉思,其中青少年占比达60%,红色种子在稚嫩的心灵中悄然扎根。
不止于此,促进会推动建设的万里图书馆、万里故居,以详实的史料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泰安毛公山红色文化博物馆则通过"红色精神+泰山文化"的融合展陈,让革命历史与地域文脉交相辉映。这些场馆如同散落在老区的"精神灯塔",既守护着不可忘却的记忆,更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课堂。
三、多维赋能:以系统思维激活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史",更在于"资政""育人""兴邦"。促进会以系统化思维推动红色资源转化,构建起"保护-研究-转化"的全链条工作体系。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促进会牵头设立的"泰山红色文化保护基金会",累计募集资金超2000万元,用于徂徕山起义旧址牌坊重建、百年古村落红色遗址修缮等12个项目。当修复后的徂徕山起义纪念碑在晨光中重新矗立,当百年老宅院墙上的"抗日标语"重现清晰轮廓,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鲜活度在此刻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学术研究层面,促进会与泰山学院联合成立"泰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组建起由历史学者、民俗专家、革命后代组成的研究团队。他们历时五年编纂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史料汇编》《泰安老区革命故事集》,填补了多项地方革命史研究空白;连续举办八届的"泰山红色文化论坛",吸引了全国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让老区的红色故事从地方记忆走向全国视野。
更动人的是资源转化的"民生温度"。促进会打造的"红色研学路线",将分散的博物馆、故居、遗址串联成线,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发展起20余家红色主题民宿、30余个特色农产品摊位。在徂徕山脚下的北望村,曾经因交通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如今依托博物馆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较五年前增长近3倍,真正实现了"红色资源"到"红色经济"的蝶变。此外,促进会开展的"助学圆梦"行动已资助老区贫困学生320名,设立的"关爱老兵专项基金"为187位抗战老兵解决了医疗、生活难题,让红色精神在传递温暖中更具感染力。
四、聚力同行:以协作精神凝聚奋进合力
一项事业的成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促进会的成绩单背后,是"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强大合力: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南针",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注入了"方法论",爱心企业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汇聚了"行动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会的"银发智囊团"——由退休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组成的200余人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65岁,却始终保持着"战高温、斗严寒"的热情。78岁的老党员李建国坚持每周到博物馆义务讲解,累计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退休教师张敏组织编写的《红色故事进校园读本》,已成为泰安多所中小学的课外必读书目。他们用"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奉献精神,诠释了"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生动内涵。
结语:让红色光芒照亮振兴之路
如今的泰安老区,红色精神已融入发展的血脉:博物馆里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乡村民宿的笑声此起彼伏,田间地头的新农人干劲十足……这里既有"烽火岁月"的历史回响,更有"日新月异"的时代节拍。
回望来时路,泰安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帆,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展望新征程,他们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持续赋能,让老区的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璀璨光芒。这光芒里,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憧憬——它将永远照亮老区人民迈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老区振兴赋》
烽烟旧址韵犹存,赤帜高扬映日暾。
苍颜细说烽烟事,青史长铭血火痕。
产业园中机器唱,直播间里土产奔。
初心化作春潮涌,红土新图日日新。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级巡视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