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选作品
老家小院烧烤香
作者:王文耕
春节的喧闹刚刚过去,清明的和风又悄悄吹来,时间过得真快呀!
老家小院在乡下——安庆北郊的范塘季庄,坐落在206国道旁,背靠绿油油的青山,面对车轮滚滚的公路,四合院避风向阳,交通便达。家有一老是个宝呀,我们的老爷子常年守护着老家的这个小院。一到节假日,小院就繁忙起来啦,来自各地的汽车停满院里,南腔北调的话语飘向院外。儿孙绕膝,笑语满堂,老爷子心中乐开了花,享受着属于他的美好时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坟的、祭祖的……络绎不绝。清明祭祖,缅怀先贤,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无论你工作多么忙,无论你学习多紧张,无论你路途多遥远,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乡,完成各自的心愿。我们家一共兄弟姐妹五人,我爱人是家中的大姐,子承父志当了乡村教师,所以离家最近,其余都各据一方,不过最远的也只有一天的车程,大家在网上约好,除了堵车的特殊情况外,一般都能按时到达。
今年的清明祭扫结束后,小舅子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意安排了一个活动——烧烤,一是让老爷子见识一下城里的生活情趣,二是为了培养孩子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为烘托气氛,还挂了一个“户外烧烤”的横幅,烧烤的用具与食材事先都做好了充分准备。领头的自然是我家的闺女啦,她最大且又是著名的吃货,二妹家的帅帅与小舅家的囡囡也旗鼓相当,成了最好的帮手。几个小的欢蹦乱跳,不去捣乱就阿弥陀佛了。总指挥当然是小舅子啦,一家人就他是搞企业的,吃得多见得广,经验丰富,一定能使大家满意。
“开工啰——”随着一声令下,炉子摆好了,炭火燃起来了,各种食材放在厨房的柜台上整装待发,牛肉、羊肉来自昆山,鲫鱼、泥鳅来自安庆,啤酒、饮料来自芜湖,冻虾、时蔬来自合肥……吃啥烤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一会炉子上的铁杆烧红了,肉往上一放,“嘶——”冒出一股青烟,用长筷翻转几次,香气扑鼻,再加上佐料,这就烤好了,刚放到盘里,早被等待多时的小馋猫们抢走喽,“别急,多得很,管你吃个够!”看着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看着她们那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我不禁想起那夜市中的烧烤,这何尝不是街头烧烤的杰作呢?城里的烧烤搬到了乡下,让老爷子也开开眼界:“这怎么吃呀,半生不熟的,这跟我当年带学生们野炊不是一样吗?”听着老爷子的嘀咕,我也深有同感,野炊不就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吗?这虽然是企业家别出心裁想出的一个新花样,但也不失为一次挺好的家庭实践活动,让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公主们也来尝尝自己动手的滋味,尝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不是吗,你看那当教授的大舅子正拿着一串烤鱼,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评论着,好像在做专家鉴定似的,咀嚼着生活的真谛。总指挥一边关注着烧烤的进展,一边端着酒杯与两个妹婿边吃边喝,悠闲地分享着烧烤带来的乐趣。说实话,这烟熏火燎的,比起专业烧烤人士来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不敢恭维怎么美味,只要吃下去不闹肚子就行了。
太阳早已经偏西了,感谢这群孩子们,大姐和两个妹妹今天总算忙里偷了个闲,午饭不用忙活了。烧烤们忙得热火朝天,领头的和两个助手被炭火烤得红光满面,汗水涔涔,台面上的食材渐渐少了,烤黑的扦子渐渐多了,受益最多的莫过于小弟了,小宝的脸上也沾满了油,他们跑进跑出,手舞足蹈,那欢乐的叫喊声把竹林里的鸟儿都惊飞了。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家庭聚会,将街头巷尾的烧烤带到了乡村老家,青年人唱主角,孩子们凑热闹,烧烤香气满院飘,全家老少乐陶陶。
炉中的炭火暗下去了,小院里杯盘狼藉,夕阳的余晖洒满小院,孩子们也吃饱了,玩累了,相与枕藉乎沙发上,大家精心策划的清明“户外烧烤”已圆满结束了,但炭火的轻烟与烤肉的味道仍交织在一起,萦绕在小院的上空。我伫立窗前,看着她们姐妹仨正在收拾打扫战场,两个舅子与两个妹婿谈天说地,老爷子的满头白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正如《醉翁亭记》中太守似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老爷子也。我们的老父亲,八十又五啦,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宁静以致远,厚物以载德,一直坚守在老家,每当节假日来临,他都乐于迎来送往,津津乐道。孩子们大包小包,携带着各地的美食特产,如期归来,尽着各自的孝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二十多人的大家庭聚会,实乃孝心所至。骨肉情,血浓如水;手足情,情深似海!
春光明媚百花香,姹紫嫣红蜂蝶忙,车声隆隆春风醉,翠竹青青桃李芳。老家小院,烧烤飘香,飘在乡村的上空,飘进我们的心上!这小院的温馨,这满屋的亲情,将永远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
(2025年清明于范塘·季庄)
作品简介:
本文叙述的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农村家庭,清明时节子女们回老家的情景,敬老爱幼,和谐温馨,城乡一体,烧烤飘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