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
每次路过村小学旧址门口,那本发黄的笔记本和那句纯真的诺言,就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虽然时隔多年,曾经的诺言未曾实现,但那份真诚给予我前进的力量,始终令我难以忘怀。
记忆中的村小学,宛如一户宁静的人家。一个小院,六间房子,一间是老师办公室,两间作为1 - 2年级教室,另外三间则是3年级教室。当时仅有两位老师,一位负责1 - 2年级教学,另一位负责3年级教学。1 - 2年级的学生全部来自本村,而3年级则多了邻村的孩子。我家紧邻村小学,父母与学校老师相熟,因此两位老师对我的学习格外关注。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我一直担任班长,学习成绩在班里始终名列前茅,在两个村里也小有名气。
三年级开学,从邻村来的高勇成了我的同桌。初见时,他高瘦的个子,微卷的头发,给人干净利索的印象。他学习成绩一般,却棋艺出众,课余时间常与老师对弈,胜负难分。对于那时只知埋头学习的我来说,会下象棋是件无比威风、近乎神圣的事,因此,我对高勇多了一份敬意。
那时,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收入基本依靠种植棉花或养殖猪、羊。每到交学费时,家长们总是临时筹措,用卖棉花、猪羊的钱交费,晚交学费是常有的事。同桌高勇更是如此,自来到我们村小学,就没有一次按时交上学费,有时甚至拖延一个多月。
记得那年麦收前夕,上课前,高勇从书包里拿出一个记录本和一支铅笔递给我,说他明天就不来上学了,本子和铅笔是送给我的,以后还会坚持送我学习用品,直到我考上大学。我惊讶地追问原因,他只说家长同意了。翻开笔记本,里面工整地写着一首打油诗:“学习如爬山,爬山必有难,难中必有苦,苦中必有甜。”看着那一笔一划,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真诚与决心。那一天,我整个人都恍恍惚惚,几乎没听进去任何课程。放学后,我陪着他走到村头,久久伫立,目送他的身影越走越远。
自那以后,我再没见过高勇。当时交通通讯不便,我想打听他的近况,却无从下手。随着时间流逝,同桌的模样在我记忆中逐渐模糊,但那本笔记本我一直悉心珍藏。每当看到它,那句诺言,那段童真淳朴的乡村小学时光,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多年后,我如愿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单位工作,还在县城购置楼房安了家。回村与同龄人闲聊儿时经历时,却始终没有高勇的消息。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我在家乡的一家企业车间里,奇迹般地遇到了高勇。他穿着工作服,满手油污,衣服上也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因工作忙碌,我们只是简单打了声招呼,便匆匆别过。回到厂办公室后,我向厂里要到了他的联系方式。
那年春节回家过年,我联系高勇见面。一杯酒下肚,生疏与尴尬渐渐消散。我问起他的近况,他坦言,当年因学习成绩不好,家里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学业,便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后来,镇上企业增多,他进入一家在全国都颇具名气的大企业工作,工资不错,还有养老医保等福利。工作之余还能兼顾种地,收入颇为可观。如今,他的妻子也在镇上工厂上班,他们用这些年的积蓄买了车,年前又在城里购置了楼房,等装修好就准备搬到城里居住。
听着他的讲述,我满心欣慰,脑海中又浮现出他当年写的那首打油诗。是啊,不只是学习,人生的任何道路,只要用心努力,都能收获成功,过上好日子。那天,我们畅饮许久,分手时,我问他是否还记得那个笔记本和曾经许下的承诺。他憨厚地笑着说:“那时候年纪小,特别羡慕、崇拜学习好的人,所以才有了那样的想法。虽然没能实现,但那确实是我当时最真实的心愿。”我们相视而笑,又共同许下一个新的诺言:来年再聚!
作者:张振刚,大学文化,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人。先后在新华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新闻网、《消费日报》、《联合日报》、《济南日报》等媒体发表多篇通讯。近期有多篇文章在文学平台发表。
